保卫食品安全科普不能缺位
2011-06-07

保卫食品安全科普不能缺位

2011年06月07日 来源:公益时报网 作者:缪迅

  西瓜膨化剂的风波还在蔓延,本该走进“旺销季节”的西瓜堆积如山而少人问津。这几天来,可怕的塑化剂又刮起了一场让人颇感可怕的“风暴”.吃什么才安全,吃什么才放心,一次次的重大食品安全危机,让芸芸众生们防不胜防,让人想躲也躲不开。如同方舟子所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之严重,已让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

  谁能把科学的食品知识传授给大众?谁有这个资格和能力。应该首推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但目前,社会上却很少有专家学者做些科普文章。而当媒体或如实负责地或夸大其词、耸人听闻地将食品安全问题披露于公众时,公众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来自专家学者或有关部门的解释。而在平时,针对公众所缺乏、却万万不可缺少的食品安全知识,也少有这方面的科普宣传作品来让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ABC”略知一二。笔者以为,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们的很多学者专家不屑于做科普。认为学者专家的目标是大项目的完成和自己的论文能否发在核心刊物上。他们更关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科普文章既不是SCI论文,也不被纳入绩效考核,评职称时如果拿出这些“小儿科”文章,大概是会被人嗤笑的。很多专家学者还担心搞科普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搞旁门左道。甚至有人觉得,到媒体上去办几个科普知识专题讲座,难免会有“哗众取宠”、出风头之嫌。

  二是有些专家学者声称不屑于搭理媒体或者一些貌似懂行的“伪专家”.专家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颇具科学质疑精神,但面对曾经大出风头的张悟本一类的伪专家,却不是很有责任心和敢于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及时澄清不实说法和不当做法,为公众指点迷津。比如,这次的西瓜膨大剂风波,当事情还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没见有哪位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出来,把“膨大剂”的“子丑寅卯”讲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直等到人人避西瓜唯恐不及,等到辛苦种瓜大半年、投入了血本、但未必放过什么“膨大剂”的瓜农们望着卖不掉几个瓜的“西瓜山”捶胸顿足、欲哭无泪时,才或奉“有司”之命、或实在于心不忍地站出来,将膨大剂的前世今身、来龙去脉一一地告知于公众。只是此时已为时晚矣。瓜农遭受的“滑铁卢”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而且不管你如何费心地解释:“膨大剂”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且是相对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能有几个人会对此深信不疑呢?

  三是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形式还是比较的老套,一般无非是讲座、在报上刊登一些文章等公益行为,似乎至今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吸引大众参与的方式。这些天正在举办中的上海科技节,本可以成为宣传推广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在内的诸多科普知识的大平台,但似乎这次上海科技节的组织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推广这一当务之急,没怎么重视,没怎么放在主要的节目菜单上很有声势地开展一下。而且,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也缺少如何帮助真正优秀的专家型科普团队找到好的科普方式,让他们用其专业知识的可信度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然而,每天必须要吃三顿饭的芸芸众生们已经是“伤不起”了,无辜受不实报道之累、蒙受损失的瓜农们也已经再也“伤不起”了。全民齐心协力,共筑起一道公众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当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所以,很期待能借这一次的西瓜“膨大剂”风波和“塑化剂”危机,让更多的学者专家担当起释疑解惑、为公众送上可信的食品安全知识。也很期待经过这些年来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重大危机,公众们的包括食品安全知识在内的科普综合素养能与时俱进、与日俱增。须知,保卫食品安全这一场战役“正未有穷期”,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的“老谱”或“新谱”还会不断地袭用,一而再、再而三地换个马甲“亮相”,很是让人猝不及防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