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农民工的课堂多起来
2011年06月01日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成露
“只有农民工的课堂遍地开花,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实现自我提升和更新,才更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圆 梦 计划’.”
农民工上北大,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不管怎么说,高校、名校为农民工打开了另一扇门,给新生代农民工搭建了一个提升自我的阶梯,也创新了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但是,对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来说,北大的课堂还是太遥远。就拿广东来说,100个名额,与广东3000多万农民工的庞大群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与渴望深造、渴望提升的庞大数量相比,光靠几个名校、高校显然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
目前很多地方正面临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的要求,各地更紧迫的任务是,需要为大量农民工提供高端、完善的专业技能培训。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来看,技能培训和提升素质的渠道太少了,远远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究其原因,一些企业、一些地方只重视短期利益,对提升农民工素质并不热衷,也不愿加大培训投入,引资动力远远大过引人,引人动力又集中在优秀人才、高端人才上,而忽略了庞大的产业技能人才。没有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升级,产业转型和升级怎样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的课堂不是在北大,在名校,而是在社会。只有农民工的课堂遍地开花,多起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实现自我提升和更新,才更有价值,才是真正的 “圆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