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管理风险意识要增强
2011-05-26

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管理风险意识要增强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严循东  

20115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4800多万公顷,粮食损失约4000万吨,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种子工程沃土计划、科技入户、农技推广、农耕制度改革,近年来农业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要未雨绸缪应对粮食安全问题。业界专家认为,其关键在于转变农业管理思路,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

●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的风险肯定会增加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所长梅旭荣指出,在我国,冬春少雨、夏秋多雨,这是正常的自然韵律变化,即自然气候变率。在自然气候变化韵律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这才称作气候变化,比如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

世界气象组织(WMO)代表Robert Stefanski先生指出,气候自然韵律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周期不同。通常,季节性和年内的气候波动被看作是自然韵律变化。这种波动在年度之间也会有差异,但这种变化周期短于10年或长周期变化的平均水平。如果异常天气现象发生间隔是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把他看作是气候变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气候特性已经呈现出明显偏离平均水平的发展趋势。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预测,如果温室气体以当前或者高于当前水平持续排放将导致气候越来越暖,进而引起全球天气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很有可能比20世纪观测到的变化更大。极端高温、热浪、冰雹等事件会越来越频繁。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在同一时段的不同地方,水旱灾害可能会反复出现。异常天气现象的组合对农业生产可能会带来极大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叠加在自然韵律之上,可能会使原本干旱或者多雨的天气强度加大,极端天气现象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农作物发育期延长,但同时也导致作物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和降水正反效应耦合对农业的影响有多大,各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不能断定气候变化对农业必然产生不利影响,这还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的风险肯定会增加。

● 根据相互作用关系组织农业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地区生物能咨询顾问Beau Damen先生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问题。他说: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改变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状况,造成水资源缺乏,可耕作土地面积减少等。这些改变对农田灌溉、农资配送、运输保障等农业基本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业系统的每个因素和环节。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一定是灾害性天气对作物生长发生了作用。梅旭荣以冬小麦为例解释说,从前一年12月到当年12月,是我国华北地区的封冻期。此时,冬小麦处于休眠状态。如果秋墒良好,这段时间的干旱天气对农作物不会产生直接影响。进入当年3月份以后,冬小麦开始返青,此时春旱才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这些年,我们常常能看到地区抗旱的相关报道。其中存在在作物休眠期渲染旱情的情况,这是没有必要的。他指出,根据气候因素作用对象的情况组织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

该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梅旭荣提出:风险管理是在了解风险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发生的规律,做好应急、超前的预防措施。我们对农业风险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采取的管理措施也应当有所差异。他说,对于能识别、确定性风险的管理,就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日常管理。例如,冬小麦传统耕作,在入冬前要进行碾压。这就是应对冬春旱的措施,压实土壤,减少蒸发。需要注意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还能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不确定或者确定性程度不高的风险,就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只有明白其中的机理,才谈得上管理风险。

● 农业风险管理要高度关注承灾体的脆弱性

面对气候自然韵律变化和气候变化,承灾体自身遭受损失和伤害的程度有很大不同。如果承灾体具有很高的抗风险能力,那么气候变化就不一定能对它造成损害。进行风险管理,需要知道哪些承灾体是脆弱的,他们的脆弱性又达到什么程度。

梅旭荣认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承灾体脆弱性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他举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华南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很少发生霜冻害,但90年代以来遭受了4次大的霜冻害。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华南冻害的发生频率反而加强了。原因就在于承灾体变了。梅旭荣进一步分析道:过去,华南地区防冻害和寒露是农业生产的日常管理。气候变暖以后,人们的风险意识淡薄了,选择了高产但不耐冻的作物品种。同时,由于气温升高,作物缺少了对低温环境下的锻炼,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当冻害来临时,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完全没有抵抗能力。

“极端天气现象造成的危害很可能走向常态的反面。干旱地区对干旱的脆弱性比较低,但对降水增加却很敏感。高于常年平均值的降水量就有可能形成涝灾。南方地区对酷热天气有抵抗力,四五度的气温却可能造成冻害。梅旭荣说,对区域农业进行风险管理需要关注极端天气的两个方面。

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不同区域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同。按照地理、气象因素和农耕制度,全国农业区划将我国划分为9大区,222类分区。在2类分区上,区域农业风险趋同。梅旭荣认为,应在我国2类农业分区上进行风险管理。他提出,适应气候变化,改变农业管理的思路,从生产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不要只谈增产多少,而是要尽可能降低损失。减损也就意味着增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