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场百年罕见的特大冰冻灾害,已经成为淡去的记忆。人们心中留下的,只是那足以融化坚冰的战天斗地的豪情和感天动地的真情。刘吉桂,一个十分普通的湖南衡阳农民,也因在这场灾害中倾情救助高速公路被困旅客而被千家万户知晓。近日,随着央视“对话”栏目对刘吉桂救人事件的关注,网上出现了大量针对农民刘吉桂救人收费的质疑,大有将其打入“假英雄”之势。笔者对此不禁心生感慨,如鲠在喉,于是也想写一点可能不着边际的文字,作为对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农民的纪念。
最初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刘吉桂时,笔者为之震撼的是他在那风雪夜的义举:听见汽车出事的巨响之后,他迅速赶到现场,砸破高速公路护栏,把四十余位司乘人员招呼回家,给他们端上热腾腾的茶饭。在随后的两三天里,他无条件地拿出了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腾出了所有的床铺,接待这一大群素不相识的远方客人。至于他的这些付出,需不需要回报,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无须考究的问题:收了钱,只要不是漫天要价,或先谈价钱再提供救助,就是非常正常、无可厚非的,因为他没有义务作出经济上的牺牲;没收钱,也是正常的,其境界显得更为高尚,但那些被救助者可能会遭受良心的谴责和道义的审判。俗话说,家贫出赤子,患难见真情。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质疑一个农民行事的动机呢?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一代人,故事里的英雄,那真叫一个完美:从小到大,找不出丝毫的可为人诟病的缺点。后来人们才发现,英雄并不是“道德完人”,传说中的“道德完人”几乎全部生活在书中、出现在故事里。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习惯于以过去的英雄模范为标杆,赋予新时期英雄以“道德完人”的使命。于是,当我们身边出现英雄孔繁森的时候,有人质疑他两次进藏的动机;当我们身边出现英雄文花枝的时候,有人怀疑她放弃提前获救机会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严重后果;当我们身边出现救火牺牲的消防战士英雄群体的时候,有人还在质疑他们的业务能力;当我们身边出现了英雄刘吉桂时,就有人沉不住气说:你救人收钱了,怎么还能算英雄?真是“英雄”二字好辛苦啊! 所谓英雄,本与常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不是专门为成为英雄而生的,他是因特殊条件下迥异于常人的义举、壮举而升华为英雄的;在战争状态下,英雄的造就甚至就只是一瞬间的辉煌壮丽。以刘吉桂救人事件为例:当一辆大客车不堪冰雪的折磨栽入高速公路边的水沟里,数十名乘客饥寒交迫、伤病缠身时,有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附近有村民过来围观,不是实施救助,而是趁火打劫,哄抢车上物资;二是附近村民过来围观,向被困旅客高价兜售食品和饮料;三是不由分说,无条件地实施救助。从道德层面来考量,第一种人应属于“缺德”,第二种人应属“见利忘义”,第三种人就是“见义勇为”了。刘吉桂显然属于第三种人,非英雄而何?要知道,在刘吉桂把数十人邀进自己的家中时,正是衡阳市城乡交通瘫痪、通讯不继、电力中断、粮食紧张、前景未卜的关键时刻,他能倾家中所有接待客人且不计回报,与那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无良商人相比,与那些把一壶开水卖出上百元高价的村民相比,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呢? 我们树立英雄榜样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英雄,而不是让人们视当英雄为畏途、视英雄身份为负累。古代有一则与孔子及其弟子子路、子贡有关的著名故事:子路挽救了一溺水者的生命,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评论说: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无独有偶,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得到官府奖励,他却拒绝了,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有符合常理、遵循价值规律,才可能被人接受;而看似高尚的行为,往往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反观刘吉桂的遭遇,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古圣贤们的智慧。如果一个农民连施行义举受到适当的回报都会被口水淹没,当类似事情再次发生,还有谁愿意去充当这样的“英雄”呢? 是到了以平常心论英雄、以客观的标准评价英雄的时候了! 来源:红网 相关文章:
从媒体再度热议看农民英雄刘吉桂的普世价值
13世纪一位波斯诗人说:“所有的人类都来自同一躯体,最初都来自共同的精髓,如果时光用痛苦折磨一条手臂,那么另一条手臂也无法安然休息。” 日前,一个纯朴、真挚、高尚的普通农民刘吉桂和他的兄弟,正遭受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平面媒体的诋毁,引发网络热议和质疑,对此,我感到我的“另一条手臂”已经“无法安然休息”!我要在此大声地向这些无耻的媒体说“不”! 我之所以愤慨这些媒体“别有用心”,是因为我对这些媒体的不负责任而十分震怒!你既然说“有的媒体人为拔高了刘吉桂”,那么你有什么事实和依据?你是否彰显了你的职业精神并亲临衡东大浦镇刘吉桂所在地进行了实地采访?!答案是你没有。你完全是让猜测晕了你的头。毛主席早就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以为,作为记者最重要的是职业操守,是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而并只是你多能煽动和诋毁的所谓才华! 今天,我欣然地看到最初跟踪报道刘吉桂事迹的湖南衡东县电视台记者陈健,带着职业精神和社会良知给出了刘吉桂这个典型的真实答案:“陈记者,你别往心里去,我只是一个农民,我只做了点我该做的事,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只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是的,良心,良心这玩意儿对我们有些人所谓的媒体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苛求,这是不是一种悲哀?!你还有什么资格盗用“记者”这个神圣的字眼!你诋毁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高尚农民,你就没有为此感到汗颜? 有位哲人说过:“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有人能够欺骗你。”刘吉桂的话就正印证了这个哲理! 所以,我认为无论刘吉桂有没有收那44名乘客自愿筹集的一千五百元钱,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因为他在44名乘客需要救助的时候挺身而出,其本身的普世价值已经不是金钱所能衡量!他的伟岸人格高高在上,不可诋毁、也无法诋毁!他的事迹值得赞扬、值得宣传,而且需要大力宣传!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别有用心”也有用心良苦的一面?那就是进一步警醒了这位农民英雄的普世价值,尤其值得新闻界那些自诩为记者的人认真思考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