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是慈善事业的新拐点
2011-03-17

微公益是慈善事业的新拐点

2011-03-17  作者:李厚霖 来源:新浪博客

  日本附近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与以往大灾难不同,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不是通过报纸、通过某官方媒体,而是来自Twitter上从未谋面也不知姓名的某用户。地震后,从东京发出的Twitter数量瞬间达到了每分钟1200条,而由此引出的祈祷、援助信息更是不计其数。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中心,每个人也都可以发出援助的集结号。而正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全球性的平台,一些小的善意之举正慢慢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比如下面这个事件:

  广西昭平县走马乡的佛丁村小学,围墙坍塌、厕所简陋、操场破烂,全部完成校舍修缮还需要12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某网友发帖求助,希望以一支铅笔为该小学换到价值12万元的校舍。令人惊讶的是,仅仅半小时后便有网友以明治巧克力换走了这支铅笔,接着,第二个网友用电饭锅换走了巧克力,然后电饭锅又换成打印机……最终筹款158000元,换来了广西佛丁小学的新校舍。

  1支铅笔换来价值12万元的新校舍,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情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甚至连一些知名人士也都参与了进来,演员姚晨为此还捐出了《潜伏》中翠平用的烟袋锅。

  类似的事件很多,有的网友称之为互联网创造的奇迹,并赋予它们一个专业的词汇——“微公益”。

  何为“微公益”?国内某网站给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写一篇微博等于捐1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这样,13亿粒米就能够让160位灾民吃上近1年。”该网站承诺网友发一条微博即为灾民捐出1粒米,目前已捐477.5kg。(截至本文成稿时)。可见,“微”并非微弱的意思,而是一种积少成多、聚米为谷、聚沙成塔的公益精神,如同古人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近几年来,中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一直争议不断,人们抱怨没有成熟的慈善环境,没有非常透明的体系,缺乏有公信力的民间组织,所以慈善更多被认为是“有钱人”的事情。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的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而我国的比例仅是0.7%。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发文感慨:“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曾长期被物质匮乏所困扰,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被爱的贫困、善的贫困、价值的贫困所困扰。”

  “微公益”的出现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微公益”门槛低、负担轻、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最重要的是,它还能通过影响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形成人人皆公益的社会氛围。其实中国人自古就不缺乏“善”的本质,只是缺乏“善”的表现。当“你今天吃饭了吗”的寒暄变成“你今天捐米了吗”的问候,这种本质的“善”便会源源不断地、细水长流地被激发出来,如此,才能带来爱的重建、善的重建、以及价值的重建。而这才是全民公益的精髓。

  在近期很热的“微博打拐”事件中,这种“善”便成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随手拍照、举手之劳,却让数个家庭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即使寻子成功的当事人,亦不敢相信,多年努力未果的团圆梦,竟通过微博实现了。当然,也有人指出这样的形式无监督、无规范、无公信力,在法律上处于模糊地带,同时也让各种谣言丛生。抛开这类技术型的问题,“微公益”对人性的唤醒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网友随拍的乞丐儿童发到网上以便公众辨认

  常言道,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靠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英雄站起来振臂高呼,世界就能改变了的世界。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美好,是源于社会中每一个人做的一点点。显然,“微公益”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给每一个人发去了邀请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