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砍树前为何不征求民意
2011-03-17

观点:砍树前为何不征求民意

2011年03月17日 来源:新京报

  多年前,郑州市因修建“四桥一路”砍伐梧桐树,曾受到市民抗议。如今,南京市因修地铁要迁移1100棵行道树(其中200多棵是梧桐树,部分树龄80年),自然又引发不满。南京市民给行道树系上绿丝带,发起了保护梧桐的活动。日前,南京将就修地铁迁移梧桐树方案广泛征求各方意见。(3月16日《扬子晚报》)
 
  说实话,地铁施工方真够作难的,既面临古秦淮河床暗挖施工危险系数大的地下环境,确保安全施工,还得尽量不采用明挖手段以减少梧桐树移栽。可问题是,这些情况此前并不为当地市民所知晓,他们更关心的是参天大树一旦消失所引发的不适。这本是情理中事。相反,让市民主动站在地铁施工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却有点强人所难。

  在地铁施工与梧桐树的关系上,施工方与市民的兴奋点和关注点不同,双方的信息又不对称。因此,尽管初衷和目的都是希望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但双方一对撞,则难免产生“有害的火花”。南京市相关部门本应提前预想到这种情形并加以引导,把“有害的火花”变为“有益的火花”,寻找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但事实上却滞后了。

  为什么呢?恐怕还是因为相关部门仍习惯于小圈子商议,不愿甚至不屑于同市民商量。孰不知,移栽市民引以为豪的梧桐树,触及了市民的根本利益。不和市民商量一下,就开始移栽梧桐树,有些移栽的甚至已经死亡,不惹来异议才怪呢。

  好在当地政府能及时应对,亡羊补牢,做出了诚恳地解释和回应,尽管市民不见得都能心悦诚服地满盘接受,但显然比延续先前那种不理睬市民的做法技高一筹。其实,若将“事后回应”改为“前置释疑”,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毕竟,“树挪死,人挪活”啊。(郑根岭 媒体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