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以行动争得社会空间
2011-03-15

NGO以行动争得社会空间

2011年03月14日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钟晓慧

  2月底,北京市民政局在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消息,从今年开始全市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这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到民政部门登记,不需再找“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此外还宣布,公务员会逐步退出社会组织;将建立一系列服务承诺制度;计划投入2亿元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等。

  这种创新和进步,既是政府自上而下改革的结果,同时还是过去十年中国NGO从业者们不断积极行动,自下而上努力争取回来的胜利成果。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被压缩在短短30年,现代化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造成的各种风险和不幸,都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单靠政府和家庭的力量难以解决,NGO正好起到了填补空白作用。中国社会组织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日常服务、深入基层社区的社会服务,尤其在扶贫、助学、妇女儿童救助等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如,关注麻风病康复者的汉达康复协会、救助脆骨病等罕见病儿童患者的瓷娃娃协会、改善贫困山区孩子教育环境的麦田计划等等。在大包大揽的单位制解体后,这些活跃的NGO为直接暴露于风险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NGO在公众教育、影响政策过程、督促企业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引发公众对长江源生态环境急速恶化的广泛关注,建立民间第一个冰川监测记录站。不仅得到环保总局的响应,也向政府提供全球气候变暖谈判的意见和建议。最近,36家中国环保组织联名发布报告,指责苹果公司放任供应商污染环境、罔顾工人健康。最终迫使苹果公司承认中国供应链致残员工,要求供应商停止使用有毒化学溶剂。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NGO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公众对他们的了解和肯定也逐步提升,这些都反过来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例如,今年年初壹基金在深圳转型为公募基金会,成为首家非官方背景却能够向社会公开募款的民间社会组织。而实施20余年的“双轨制管理”,也正逐步变成“无主管登记”,在中国版图上三个重要的城市据点纵深推进。

  此时此刻,让我们暂时放下沉重的包袱和疑虑,单纯地为中国NGO的胜利鼓掌吧,20年的争取,来之不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