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使人心灵纯美
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叶茂盛、花香袭人。这位居土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居土说:“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但是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 ! 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清净呢?”居士问。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 ! 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凋谢。所以必须要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茎,这样就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啊 !”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该有多好! 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内在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道场!”
心灵的纯美是一种精神美,内在美。它是人内在素质美的体现,是人的美的核心。因为人不但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而作为社会的人,精神的价值往往居于首位。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将心灵的美列为决定人的价值的第一标准。
心灵的纯美是道德美、情感美、才识美和性格美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教养、涵养、气度等的表现。一个人有教养就能承受生活考验,继而能奠定其人生观,这是人们追求心灵纯美的最大努力条件之一,教养好,相应涵养就好,气质也好。心灵的纯美与美德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心灵的纯美就意味着较高的个人修养。对于成功人士而言,自身修养比职业素质更重要。心灵是一个人的最为神秘之处,是一个人一切行为的“决策机关”,心灵的纯美,能指导人的行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为社会造福,为自己增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灵的纯美可以让我们树立起是非标准,具备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弃恶扬善;心灵的纯美可以给予我们追求真理和突破科学禁区的勇气;心灵的纯美还可以让我们拥有勤劳,创造财富的精神。
如果一个人不具有出众的外貌,但却具有纯美的心灵,那么,心灵美就会弥补他外貌的缺陷,从而使他具有迷人的风度和受人欢迎的性格,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位相貌十分丑陋的人,然而他正是因为具有纯美的心灵和睿智的头脑,才得到别人的赞誉而千古留名。
中国的很多古人也都把追求心灵的纯美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功名利禄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浮云般虚无缥缈,根本不值得一顾。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得失,更不会为争名逐利而勾心斗角,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品味和享受人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毅然抛弃了高官位和丰厚的物质生活,他却收获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
还有很多人,在长期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得,身心俱疲之后,往往会猛然醒悟:人生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保存一颗纯净美丽的心;只有心灵的纯美才是永恒的!
而禅宗的理论中,佛教净化心灵的教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屉。禅宗认为,人人本性清净,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如有差别,则在于一迷一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而所谓悟的根本方向,就是能 “自净其心”。六祖惠能大师在其经典《坛经》中提出了很多这样的论点,如:“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等等。
所以,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净,无杂无染。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观自性,就能自我净化心地,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何须等待时间与空间的配合。修行,就是要时时摄伏,调伏自己的心。内心如果清净,大地一切的境界无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间,万物的声音无不是生命的朝气与大地的生机!
只有心灵的纯美才会让我们摆脱种种欲望的纠缠,不为外物所累,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来自心灵纯美的和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躲开功名利禄的纷纷扰扰,让我们的心灵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驰骋,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