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不求回报的事业
2011-03-07

慈善是不求回报的事业

2011-03-04 来源:中国网

  记者:徐总,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说到慈善和公益事业,其实可做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您更青睐在教育方面做慈善,建设慈善小学?

  徐夫京:要改变农村贫穷的面貌,教育是唯一的途径。我出身农村,深刻了解到一些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渴望以及一些孩子上学的困难。我希望慈善学校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材。

  2005年,我在老家肥城开办慈善学校之前曾经搞过调研,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80%的优秀教育资源却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很大关系。一些山区的孩子上学离学校较远,这也是我们开办寄宿制学校的由来,并且我们招收的学生有三个标准:山村孩子、家中贫困的孩子、确实是留守儿童。从今年开始我们把招生的重点放在孤儿身上。

  记者: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吃苦,特别是今年招收的孤儿,比一般的孩子更有自尊心,有时也会很自卑。您在慈善学校倡导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如何让这些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人格?

  徐夫京: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孩子走出家庭生活困境,成为有用之材。年龄大的孩子,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未来,但由于启蒙教育的缺失等原因,也比较容易走向极端。对于已经有认知能力的孩子而言,走出困境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特别是那些已经养成坏习惯的孩子,及时、正确的教育更为重要。

  目前,慈善学校的课程较一般学校不尽相同。普通学校每周上课5天,而我们“上课”7天,但并不是都在学习文化课。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我们编制了自己的教案,并教育孩子在周六周日的时候参加植树、种菜、养殖等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爱,让孩子们从爱物质转变为爱老师、爱身边所有的人,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同时,这也是培养孩子更多的生存技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地生活。

  记者:提起九巨龙集团,在济宁有很高的知名度,您所做的慈善事业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像企业有发展目标一样,您对自己的慈善事业有没有制定未来的目标?

  徐夫京:“众人添柴火焰高”,我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这个第一步首先是得到了家庭的支持、企业员工的支持,并且企业经济效益也不错,已经形成了大家一起做慈善的合力。我之所以在肥城京欣慈善学校建一套房子,就是表示有家就有学校,慈善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首先,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做此项慈善事业,在逐渐参与的过程中,主动自觉地长期坚持下去。同时,我希望所有的员工能够积极参与,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此外,我更希望那些走出慈善学校的学生,在成才后能够参与到慈善中来。

  记者:您的慈善义举在无形之中也影响了公司员工,公司的慈善义工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是您想看到的企业文化吗?做慈善让员工感受到了什么?

  徐夫京:我们企业的价值观是:为社会做贡献、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谋发展,让员工做慈善事业,首先要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争取在同类企业中待遇相对好一些,才能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教育,职工才能乐意去做。

  目前,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做慈善事业的氛围,并且表现出了很强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已经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认同”就能转化为生产力,慈善事业就是要增加员工“爱”的教育,企业员工在这种企业文化中会越来越爱企业、爱生活,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记者:您怎样看待财富,又如何看待财富和慈善之间的关系?

  徐夫京:我感觉“财富”中的“财”应该改成“才”字更合适,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有在自己有生之年才属于自己支配。人有钱无可厚非,那是因为出生的年代和机遇,再加上自己的勤奋,但是企业产生的利润该放在哪里更合适?我感觉将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放在慈善教育上,既不会影响企业发展,还可以成就另外一番事业。干企业求回报,做事业是不求回报的。“钱”作为一种工具和资源,也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您理解的幸福是什么?

  徐夫京:用同情和善良之心为那些不幸的人寻找幸福,也是一种幸福。如果能够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自己的幸福度也就更大。其实幸福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是以心换心得来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