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景点也能回归公益
2011-03-07 来源:东方早报网 作者 沈彬
从3月5日起,上海美术馆取消原价20元的门票,免费开放了。免费开放第一天,便创纪录地吸引了12099人次参观,甚至有人早上4点半就来排队。
上海市民参观热情超出很多人想象。这种“井喷”表明市民不乏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但长久以来,那张20元的门票,把很多人拦在了美术馆之外。这种“井喷”也并非第一次,几年前上海博物馆全面免费时也曾出现过。几十元甚至几元钱的门票,将市民挡在文化场所、风景名胜之外,使大家无缘分享文化资源、自然景观。公民的这些基本文化权益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政府投入“给力”与否。
记得十来年前,中学里曾组织大家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之后校长饶有兴致地说:博物馆里有很多外国参观者,我们的学生来看博物馆是“为国争光”的,让外国人明白我们的青年一代懂得珍惜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老外们知道博物馆票价不菲,相当于中学生的几顿饭钱,我们去博物馆也未必能“为国争光”。
校长这番讲话,也是当年流风所致。当时国人对文化场所的公益属性,还认识不全面。多年来,中国文化场所、旅游景点所走入的“极端市场化”歧路,早已成为民生之痛。全国许多城市都有类似尴尬。据媒体报道,不少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就从没去过城墙、钟楼等当地著名旅游景点;更有甚者,今年大年初一,法门寺的高票价导致游客集体翻墙烧香。
随着中国“大国崛起”及公民权利意识提升,公益性文化的政策导向也发生了变化。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于是,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今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今次上海美术馆的免费开放,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是政府加大公益文化投入、恢复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公益本意的体现。
契诃夫曾说过:艺术馆里的每一幅画,图书馆里的每一本好书,尽管它们体积不大,却服务于一个伟大的事业:为国家积累财富。这个财富,是无形的财富。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对提升国民素质、文化修养,作用不言而喻。即便从“实用”的角度说,这对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消解社会矛盾以及减少青少年犯罪等,也都有积极意义。
相对于文化场所陆续免费,公众更关心:旅游景点门票降价乃至免费,何时能跟进?山河美景、文物古建,本身就是全体国人的共有财产,但高票价却使国人无法分享这些公共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某些集团的禁脔。由于早期过度市场化开发,有些景点已实现全面商业化运作,甚至已上市。让景点降低门槛,显然比让美术馆免费开放难得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这里的“消费”不应等同于杀鸡取卵式的“门票消费”,而应是挖渠引水的过程——改变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更能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2009年年底,上海西郊著名的旅游景点朱家角取消了景区门票,今年1月开始东西佘山全部免费开放,“还山于民”,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景区也有了更多人气。背后还是政府投入和引导的问题。
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有赖于政府“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力度。政府多一分投入,则老百姓多享一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