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张洁雯遇到了一些小麻烦,由于承办人工作失误,她捐钱给某中学学生订的报纸没有订上。没想到却因此收到受捐学生的一封信,语气“强硬而冷漠”,认为张洁雯在欺骗他,并以威胁的口吻勒令她快速把报刊寄到。
这名受捐助对象的无礼让人无语,加之以太多的道德谴责也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捐助人和受捐人不欢而散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面对面”这种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慈善方式在伦理上和制度上是否存在问题?
“一帮一”、“结对子”,捐助者对受捐者面对面进行捐助的安排是当今中国慈善事业的一大特色。这一方式的出台有深刻的伦理背景。中国传统上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讲究“亲亲疏疏”,相对缺乏公共意识,人们对关系越近的人越乐意帮助,反之则不然。面对面的捐助方式,实际上是将一个陌生的受捐者纳入到捐助者比较亲近的人情关系中,如斯,则能够极大地激发起捐助人的行善热情。
此外,在制度上,出于对慈善事业承办者信任的缺乏,人们往往对善款的去向与合理使用信心不足。“面对面”捐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消除这种担心的产物。毫无疑问,“面对面”捐助对救助有困难的群体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弊端。一般的慈善理念,是个人对于社会的回报,捐助者也以捐助行为对社会有无贡献为指归。而“面对面”式的慈善,则极容易被看成是个人对个人的恩惠,捐助者有较大可能对捐助者提出一定的要求,并谋求受捐者的回报。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又容易出现偏差:捐助者往往由于某些人感恩之心缺失,自己所提的要求没有被实现而慈善积极性受挫,捐助热情丧失。对于受捐者而言,又容易形成过高的道德压力,背上人情债,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而二者间发生冲突见诸舆论,又对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到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但伦理问题并非目前慈善困境的主要原因,观念还需要制度的引导。如果政府的运转能够高效而透明,更具公信力,政府与民间组织在慈善中的角色定位更为合理(国际惯例是政府扶持监管,民间主导),政府对民间慈善活动的监管更为有效,那么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方式也更为合理,现行的这种“面对面”捐助方式将不再是主流,而代之以“背靠背”,人们会更乐意让慈善组织代替自己把善心和善行落实到位,受捐者亦不必要承受太多的压力,捐助者、慈善组织、受捐者各得其所,岂不善哉?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