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2011-01-2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2011年01月27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最近,两个与慈善有关的人物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一是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积善举成大义,二是江苏企业家陈光标高调赴台襄助贫困者,并要求当面给受助者发钱。

  现年39岁的阿里木数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生,自身条件极其普通,却累计捐出善款达十多万元,他也因此登上“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的颁奖台;现年43岁的企业家陈光标长期高调做慈善,这一次为台湾贫困者当面捐款的举动,更是引发争议。现在,陈光标赴台捐款方式已经修改,不再当面发钱。

莫慌!此次主力仍然在假摔? 套牢的股票很可能有救了! 3月股市很可能发生巨变? 拉锯战背后暗藏的资金动向!   如果仅从单一维度理解慈善,那么可以说,所有真心愿意襄助他人的行为,都值得鼓励。阿里木也好,陈光标也罢,他们服从内心的选择,实践慈善事业,无论如何,社会舆论应当给他们以掌声。

  当然,具体的慈善行为,也可以继续做延伸的分析。比如,做善事是不是非得像阿里木那样,丝毫不求改变自身条件,把主要的劳动所得都捐助他人?又如,做善事是不是非得那么高调,以至于好事情同样引来非议?换个问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过了启蒙阶段。这话没错,但坦率地说,整个社会对于慈善行为的认识,还很粗浅,且常常有误区存在,这也是社会上有不少伪慈善陷阱的原因。我们需要的慈善事业,首先是需要将伪慈善行为剔除出去,还原慈善的本义。

  什么是伪慈善呢?回顾过往这几年中有关慈善的报道,很容易就发现,名人诈捐事件层出不穷,拿慈善行为作秀的丑闻层出不穷,有人公开宣扬慈善是企业公关的重要一环——林林总总的问题,使得慈善行为变味。某个现已锒铛入狱的知名“企业家”,就曾依靠“慷慨”的捐赠来做交易,试图换取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的门票。

  在这里,慈善被当作了手段,被当作一种实现个人或小集体功利目的的工具。这就引出一个命题:工具化的慈善还是不是慈善?《魏书·崔光传》里说:“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语出于此的“慈善”二字,经后世之人不断注入理解,其含义已很明晰,即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不附加要求,不求得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工具化的慈善只能算作伪慈善。

  在现代社会里,善举被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经历社会分工,有人开始专职从事慈善事业。慈善的主体也早已不再是单个个体,企业与非营利机构都加入到捐赠的主体当中。作为一项民间事业,慈善的功能也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并被赋予第三次分配社会财富的重任。不过,无论慈善的外延如何拓宽,其基础内涵并未改变,厘清慈善本义,剔除伪慈善行为,仍是现实的课题。

  这意味着,慈善是出于慈悲,是爱的分享,因此,绝不能以捐赠数字的多寡来论做慈善者道德的高下。那么,人们又是否可以行善者的高调或低调来评判慈善行为本身呢?这个问题,在陈光标身上就体现明显。

  从传统伦理来看,社会舆论恐怕是更喜欢低调的行善者,做好事不留姓名者更符合国人的价值观。但我们也要说,只要行善者出于真诚的意愿去帮助他人,高调一些或也无妨。从陈光标赴台捐赠一事所遭遇的非议来看,根本问题并不是出在他的是否高调上,而是其选择的当面发钱的方式,对受助者的感受考虑不周。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行善方式上,是可以多些推敲的。

  这也涉及慈善事业的阶段性问题。鉴于中国当前慈善事业的发育现状,只要行善者的行为符合慈善的本义,其具体操作过程稍感粗糙,也应谅解——毕竟,这比那种高声喊捐却迟迟不兑现善款者,要强许多。人们已经认识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需要制度进一步的激励。要知道,爱心与责任心,也是可以被激励的对象。

  再回到阿里木的个案来看,这个善良的青年固然是值得钦佩的榜样,是其追求高境界人生的自然结果。不过,阿里木的故事,是感动很多人的故事,却未必是后来者都能够效仿的故事。他积善举成大义,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我们赞许阿里木的精神,却要对更多有意于慈善事业的人说,只要你有爱心,愿意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也未必非要像阿里木那样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建立在力所能及基础上的慈善行为,往往更是可持续的慈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