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力:正在生长的公民力量
2011-01-19

微博力:正在生长的公民力量

2011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出版的《瞭望》载文称,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亿人,活跃的注册用户数突破6500万个。微博引领的新媒体时代,正在给中国公众带来新的话语空间,在改变着信息、媒体本身,甚至包括政府公共服务信息的传递。    有迹象表明,经过微博元年的启蒙,“织围脖”正在成为乐于表达的城市主流人群的最爱。

  微博的特点在于微小迷你。一是符合公民的自我表达诉求,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个人情感、资讯分享都适合微博的跳跃性表达。二是满足了公民的社会需要,微博的围观功能,可以更方便地让人们参与社会事务、了解世情百态。三是适应公民“小就是好”的表达习惯。微博140个字符与其说是限制,不如说是给网民参与大开了方便之门。如果说传统博客更需要写作技巧的话,那微博会说话能打字(甚至于会用图片、表情,会转发能表态一下)就够了。即便公务私务繁忙,鼓捣不了什么长篇大论,微博的短小精悍也让人一旦接触就欲罢不能。

  微博的使命在于围观社会。无论是诉说不公、网络报料,还是纯粹观资讯热闹、明星动态,网民的围观,又正在形成一种从虚拟回到社会现实的力量。那英微博事件恐怕就是微博史上一个难以忽略的细节。那英在微博中自叙参加交管局春晚,警车自愿为其取演出服开道的事儿,立马在微博上掀起了讨论的高潮。因为意识到不妥当,那天后的这则微博发布不久立马删掉了,但网友围观却奔腾不息。最终传统媒体报道和评论跟进,直至真相水落石出、特权山高月小为止。

  微博的魅力在于公共精神。曾经人们很担心网络暴力,但最近几起微博事件表明,网络本身未必就是缺少理性的。那英事件中,人们没有过多关注那明星的个人隐私、个人事务,而是集中对特权的滥用、权力的规制、公帑的规范使用等进行发声。而不久前在微博上滚动的郭春平事件,表明微博本身也是审慎的。尽管廉租户郭春平母女的身份曾引发部分网友质疑,相关图文还在微博上被转发,但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求证的心态围观;而一旦证实系谣言,相当多的博主都不嫌烦劳及时在微博中进行了澄清。

  我总认为,技术的革新迟早会传导到社会变革的层面,微博的力量也许会提供佐证。删掉的微博仍然在被继续围观,错误的资讯能得到及时纠正,微博延伸出的这条公共轨迹,使其凝聚公共精神成长的特性更为突出,必将更多地助益于公民社会的建设。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将这股新生的力量命名为“微博力”。我们需要正视这股力量,正如谢尔·以色列在新著《微博力》中所说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文/严辉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