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益重在增强扶贫济困发展后劲
来源:大洋网-信息时报
长期由政府主导甚至包揽的扶贫事业,曾与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民间萌发及海外舶来的“公益”、“慈善”,在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甚至被分别归属于政治安排和社会活动两个类别。这样一种分离,不仅造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公益力量严重分散,更麻烦的是两种形式的优点不能为另一方所吸收,甚至相互掣肘,让民众中有能力参与公益的许多人不愿为之,或不信任既有方式。
由政府一力承担的扶贫,到全民公益的演进,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制定、财政资金投入和各级分支机构力量参与的稳定性,而且也必然促成包括政府主导行为在内各环节的阳光化。
一项制度安排是否可行,需要用实效来说话。广东省内存在的一部分贫困人群,以及国内中西部地区的类似人口,当然都需要救济。因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和工矿业过度发展等各种因素的积累,这部分人已经不能凭借艰苦奋斗式的自救,实现温饱生存。
也就是说,不论是过去相互分离的扶贫、民间慈善“两张皮”,还是融合在一起的全民公益,首先必须解决他们吃饭穿衣的问题。背离了这一点,完全超越受助地区和人群实际需求,是不靠谱的,比如向尚未通电、架设电话线等通讯网络的地区捐赠3G手机和最新潮的袖珍上网本,然后将捐赠物值写入政绩报告,这无疑是公益事业的形式主义。此类不靠谱,在过去国内各地的短期性对口援建、支援中,都并非孤例。
但赠送米面油、捐助棉大衣之后,我们的公益是不是就该停下脚步?如果给出肯定答案,那么长年累月旨在保持最低目标“饿不死人”的做法,会把公益变成最简单的捐钱捐物,忽略了受助地区和人群长期贫困的制度性原因的发展要求。长此以往,同样会流失公众和企业的捐助热情。
又或者,再进一步,在非常贫困的地区贴出海报,表示愿提供设在大城市的岗位若干,有月薪若干,并且提供职业培训,这样做够不够?这么考虑和回答问题,本来没有错,遗憾的是漏掉了此类举措发挥作用需搭设的前提。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进入都市工作,首先必须帮助其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基本脱贫之后,再丰富其选择。
全民公益,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扶贫玩虚的。但即使是全民公益,最终还得由政府主持和协调。如何让这项事业保持发展后劲,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