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一种信仰
2010-12-29

让慈善成为一种信仰

2010-12-28 来源: 网易财经

  作者:吴金豪

  转型期。大时代。

  累积社会资本、引领良性发展、提升道德水准的历史性诉求,伴随新富阶层的崛起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为公益慈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时代舞台。

  自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慈善事业在中国开始迅猛发展,乃成燎原之势。2008年汶川巨震,更大大改变了中国慈善业的固有格局。慈善,再不只是非营利行业小圈子里谈的事儿,日益成为国人关心的重要公共话题。

  “五部委征缴玉树捐款事件”、“壹基金中断风波”、“盖茨与巴菲特来华”、“王健林十亿捐庙”……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个爆炸性的“慈善大事件”,激发全民热议。一幕幕鲜活的现实剧,将民众带入到对现代慈善的理性求索之中。

  近两年,随着公众对慈善领域的过度关注,使中国慈善业在蹒跚学步阶段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被过度放大到世人面前。以至于“5·12”带来短暂捐赠高潮之后,中国慈善业非但未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致,反而陷入了某种难以言传的尴尬。

  “震痛”之下,2008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量曾一度超千亿元;2009年,这一数据却回落至与2007年相当的水平。对此现象,或许可以理解为,在没有大灾难的正常年份里,民众捐款的理性回归。然而,在今年,西南大旱、玉树地震、洪水来袭、舟曲泥石流……天灾人祸再次轮番折磨着这片早已伤痕累累的土地时,两年前那场空前井喷的慈善热潮,似乎再也无法上演。与之相反,质疑者或观望者却愈来愈多。这一表象,恰恰是慈善在中国亟需清本正源、走向常态的前奏。

  慈善的常态化,的确会是我们企盼的大方向所在。不过,道德的审判、严苛的舆论、制度的扭曲、专才的匮乏,等等诸多因素,依然无不掣肘着中国慈善业发展的良性进程。

  无论对于捐赠人、还是相关从业者,慈善都实非易事。在中国,做慈善,似乎总难避免种种压力:过高的政策门槛、现行各项规则、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不透明的监督体制等等不一而足的众多因素,使得慈善往往需付较高成本与代价。

  漫漫三十年来,改革与开放,创造出举世公认的经济增长奇迹。然其收入分配秩序,则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濒临失范之边缘。象征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则屡攀新高,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仇富”情绪空前高涨。前述背景,构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深刻根源。

  合理分配财富,在“十二五”规划中,被置于与鼓励创造财富并重的位置来考虑。在扭转失衡的利益格局及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诉求之下,慈善作为财富分配的第三条路径,尤显必要而迫切。

  诚然,中国慈善业所处环境,缺乏好的土壤;整个社会的慈善共识、慈善习惯至今远未养成。所幸的是,在此艰难条件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其中。既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也有万人膜拜的演艺明星;既有曾经显赫的政府官员,亦有普普通通的公司白领。“一掷千金”帮扶弱势群体者有之,高居慈善行业层面推动者有之……

  慈善是精神的防腐剂,更是信仰的试金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若失信仰,则物质愈发达、精神愈空洞,人们的价值罗盘必将南辕北辙。一味崇拜物质,必将因个体理性带来集体的非理性,酿成灾祸。

  道不远人,此其一;仁者爱人,此其二。呼唤全社会早日建立共识,让慈善真正成为一种信仰。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