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捐款”导致“糊涂的爱”
2010-12-23

“被捐款”导致“糊涂的爱”

2010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又到岁末,正是“送温暖、献爱心”的好时光。然而,这也是“被捐款”的高发期。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的职工近期均接到文件通知,被要求参加区里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知明确规定了各级别的捐款下限,处级1000元、科级500元、一般教职工则是200元。(《现代快报》12月22日)

  规定不可谓不细,力度不可谓不大,调门也很高:“送温暖、献爱心”是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公益性活动,全体教职工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参加此项活动。只是,有些疑惑需要解答:行政权力能否强制群众捐款?慈善捐赠活动为何每每启动时雷霆万钧,需要公布具体去向时却又不了了之?

  不客气地说,权力强行介入爱心,非但不能如其所愿“点石成金”,使民众单纯的个体情感升华为群体的一种共同情感,反倒可能产生“点金成石”的负面效果。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封闭性乃至趋同性,正与民众爱心的自发性、参与性、丰富性背道而驰。爱心一旦变成任务,民众只有被动完成,献爱心的愉悦、关心弱势的满足、精神的洗礼……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冷漠甚至反感。

  与民众的“被捐赠”互为参照的则是,很多公权力部门往往对公布善款去向缺乏热情、语焉不详。大笔款项经由这样那样的渠道收上来之后,在如何使用的问题上,往往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模糊和笼统。要么搞一个声势浩大的仪式,要么发布一个大致的捐赠数字,就完了。与要求民众捐款时规定的细密比起来,其善款去向实在太“简约”。

  即便遭到社会普遍的质疑乃至催促,爱心捐款去向及使用上的欠透明状态仍改观缓慢,很多时候,有关部门只要稍做依然模糊的表态即可从容过关。与此同时,善款被挪用、被挤占、迟迟不使用甚至被贪污的情形,却常常见诸报端。爱心被亵渎,爱心善款也每每无奈地变成“糊涂的爱”。

  正因为“被捐款”和“糊涂的爱”背后存在缺乏监督和自觉的强制性行政权力,才使得爱心捐款行动往往被无情扭曲。而且,行政权力长期的强势介入,一定程度上阻遏了民间自发式的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壮大和自我规范。因此,要破解爱心捐赠困局,必先自公权力的自我约束开始。可以监管,也可以倡导,但绝对不能越俎代庖。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