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能仅随气温升降起伏
2010-12-20

爱心不能仅随气温升降起伏

2010-12-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有时候,人的心境和气温颇有干系。气温骤降,不少人在感慨“好冷”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想起还有露宿街头者,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捐款捐物接济受困之人,也成自然之举。

  比如前两天广州的气温,大家已经有切身体会。有记者就发现,一个名叫苏广伟的市民,“就和朋友心头一热”,关心起流浪者来。他们上网发信息,希望有人提供流浪者地址。网民们果然有所回应,提供不少信息,让苏广伟等人忙了个通宵。有意思的是,为了避免被人讥为“作秀”,他们送爱心时,个个都戴上口罩,不露真面目(昨日《南方都市报》)。

  这似乎有些过于低调而谨慎。不过报上也有新闻说,去年冬天,在重庆有一场“志愿者送粥上门”的慈善活动,就是因为组织者事先大张旗鼓,发帖邀请记者采访,弄得满城风雨,以致很多流浪者怕形象曝光,见志愿者前来便一哄而散,结局实在有些遗憾。不过,组织者张世文对人们“作秀”的批评不以为然,称“草根慈善”就是需要作秀,“我比那些批评我作秀、自己却毫无作为的人要好得多”。作秀可以造出社会影响,带动慈善。

  细想一下,张世文之论不无道理,苏广伟之行也颇值得称道。两者都说明一个道理:在中国做慈善不容易。低调了,只能小打小敲,不成气候;高调了,冷嘲热讽随之而来,接受援助的人心理也不太接受。我总觉得,造成这种困境其实还有“深层次”原因:我们这个自我标榜了“善良”的民族,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慈善文化,更没有一个好的制度,让人们的爱心尽情地发挥,大大方方地展示。

  比如说,你若想捐资办个学校,那大概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是要经过某个部门;你若想办个帮助穷人的法律援助机构,那又可能冲撞了某个部门的权威;你若想把财物送到灾难中的难民手里,却必须要经过某某机构。总之,民间若想自己组织起来,很难。长此以往,慈善一事,渐渐在善良民族的文化中淡了下去,若要行善,反而觉得有些不正常。所以那些充满恻隐之心、充满爱心的人,那些想“富而且仁”的人,不是只好低调行事,就是要面临作秀怀疑。

  因此,我们的恻隐之心、善良之意,只能往往是激于“心头一热”,很难持续下去。心头一热,本是人之本性,若有好的制度配合,便可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无奈,如今我们的恻隐之心,还只能停留在随气温变化的阶段。如上面所说,寒潮南下,便可激起市民通宵做慈善。眼下气温正迅速回升,我们是否在享受温暖时,又忘了那些无家可归者呢?我看极有可能。

  果真如此,那真有些悲哀。只有寒潮到来才想起无家可归者,就好像必须多难才能兴邦一样,也就好像只有“洪水无情”,才能体现出“人之有情”。但一个正常的社会,大概不能是这个样子。在一个正常社会,恻隐之心也好,爱心也罢,都应该是个常态,既有文化习惯抚育,也有制度激励和保障。也就是说,爱心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而不能仅随气温升降起伏,让人感到有些不踏实,也感到有些悲哀。

  作者:张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