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公益的效率
2010-12-13

罗东:公益的效率

2010年12月11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十周年盛典专题报道

  罗东

  作为长期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学者,邓国胜用“令人惊叹的变化”来描述国内企业在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步,邓博士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

  一个简单但尚能管中窥豹的例子是,邓博士过去浏览一些国内企业提交的社会责任报告时,感觉内容乏善可称,换言之,企业们自己都认为值得书写的“事迹”不多。但近些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已经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准,无论对股东、员工、社会、上下游合作伙伴、环境等各个层面都有非常全面、系统的陈述。

  尽管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书面材料可能带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但国内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和执行的“升级”实实在在在发生。过去,企业的公益模式以传统慈善为主,就是输血型公益模式,最“流行”的做法是各种捐赠。尽管捐赠本身无可指摘,但对企业而言,却未必是最有效率的公益模式,因为“花钱很轻松,但花好钱却很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企业做公益慈善的资源是稀缺的,企业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做慈善,持续捐赠也并非可持续的行为,企业公益需要精益求精。

  邓国胜认为,国内企业过去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相关人才的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主要起源于西方国家,对他们来说,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可能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情,但国内企业过去非常缺乏精通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人才,无论从企业高层还是企业CSR部门(甚至过去一些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部门)的员工们,都缺乏公益创新理念的支持,因此,过去国内企业在公益行为上的确很难摆脱“撒钱造势”的标签。

  但近几年,在社会各界,如政府、企业本身、公众、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断增强,公益模式创新的大环境日益成熟,在社会各界的推动和自身的总结改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和实践如何通过创新来提升公益的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是,从输血型公益模式转变为造血型公益模式。

  当然,邓国盛也强调,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最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比如实践对股东、消费者、员工、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最基本的责任,如果这些基本的责任都无法履行,那么声势再浩大的社会公益活动也会遭受到公众的质疑。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中国乳业中的部分企业,即使公益活动的声势再浩大、投入的资源再多,但产品质量本身不过关产生的恶劣后果并不是公益活动所能弥补的。在良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层面后,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让公益活动突破传统模式的瓶颈,提升效率:既能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开拓商机。

  进行公益模式创新可以从以下多种渠道齐头并进:

  首先是公益目标的转变。不能否认的是,许多企业在过去传统的公益模式里,喜欢瞄准类似政府层面的组织,或者在一些社会瞩目的大事件或者灾害中进行捐赠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变,比如说公益对象,开始从政府转向基层的草根或者社会上一些组织;过去专注在农村的贫困人口,现在更多开始考虑如何帮扶打工群体。事实上,在许多时候,企业并不一定要开拓“公益对象”,从自己的客户入手,对客户的“限制”也不失为公益创新的一个思路:比如贷款方面,很多银行制定了放贷的政策,对环境破坏比较大的,不低碳的企业不贷款。

  其次是方法层面。过去企业最“省心”和喜欢的方式方法就是“给钱”、“输血”,现在则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在信贷模式上创新,激励帮助对象不断奋斗。还有一些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的输出和学习交流,都不局限在现金捐赠的方式。华润尝试的“希望小镇”就是一个例子——扶贫的方式从直接捐款,改变为帮助帮扶对象打造一个集生活、生产为一体的新型村落,帮助农民尝试种植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18.16,0.46,2.60%),并且通过华润自己的渠道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帮扶。

  企业还应该引入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来改变传统公益的渠道,比如现在庞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生产和销售他们手工制作的产品。

  资源的整合也是一种重要的公益模式创新的手段,对企业而言,他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和其他企业、政府和NGO组织进行合作,有效整合自己和合作伙伴擅长的资源和能力,取长补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公益效率的模式。

  而在这届企业公民的复评会议中,一些企业也给邓国胜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比如中兴通讯(28.56,0.67,2.40%)如何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对中国企业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要走出国门,迈向国际,但在国际市场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一些国内的企业去新兴市场外援建设,他们在政府关系上处理得很好,但对当地的员工、对社会环境的保护等都不够重视,结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是一个中国本土跨国企业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联想集团同样给邓博士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在中国,不论国企民企,都乐于用资金捐助穷困大学生,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却需要深入的思考。联想集团每年都坚持拿出资金,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实现自己的创意,这同样也是值得鼓励的公益模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