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让公路回归公益属性
2010-11-01 来源:凤凰网评论
浙江温州市苍南县灵龙公路收费站,近日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臃肿收费站”。因为这个小小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竟然有职工113人,其中事业编制68人,还向其他企业借用了45人。有网友猜测其中一部分为领导家属,冒名领工资。该收费站每年收益一千万左右,工资却要花掉三四百万。站长称,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臃肿收费站”是“公路三乱”的一个缩影。一些地方的经营性公路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成为“高价公路”;一些收费公路管理机构臃肿,人员收入偏高,通行费收入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开支;一些高速公路收回建设投资后,政府又批准延长收费年限,转入市场化经营,有些甚至上市再融资。对此,审计部门早就指出是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做到还路于民,遏制收费站成为某些强势群体的提款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模式该改改了!
当下最紧要的不是清退富余人员,而是改变“搂钱工具”套路,回归公路的公益属性。
第一;收费全程公开。收费站一年收了多少钱,都用在什么地方;运营成本花了多少钱,都应捧出一本明白账,以接受公众监督。“最臃肿收费站”一年工资400万元左右,效益仍达到一千万。“小日子”很好过,是不慌不忙养闲人、卖人情的因素之一。
第二;公示“刹车期限”。大凡收费公路,都有结束期限,不能没完没了的“数钱数到手抽筋”。
对此,应公开收费与投入的细账,作出刚性规定,收费期限只能提前,不能延期。将降低收费标准、节约社会运行成本作为收费站的考核指标,对擅自提高标准和延期收费的,必须问责到具体人。
第三;还原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加大交通投资建设力度,应坚持公益所需、量入为出;取之于“车”,用之于路的原则,多建免费公路。美国《联邦资助公路法案》规定州际高速公路由联邦政府出资90%,这笔资金的87.6%来自机动车燃油税。应借鉴美国做法,将车辆燃油税等税费全部公路建设。遏制地方借贷建路之风,防范高速公路运营亏损、增加民众负担和巧取豪夺改革发展成果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