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继锋:城际公交公益之问
2010-10-18 来源:东方今报
本报今天报道了郑新城际公交运营“票价反复上调,线路随意更改”的现象。郑新公交身上集中地传递出这样一个疑问:城际公交到底是不是公交?
最有发言权的便是政府,而均属政府部门的发改委和物价局各说各话,听起来莫名其妙,但是在我看来,相关部门的“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有着必然的逻辑。
城市公交和公路客运的区别原本十分明显:前者以公益性为主,后者以营利性为主;前者享受税费优惠和政府补贴,后者不享受;前者大都垄断经营,比如郑州公交在市内就没有竞争对手,后者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经营。
那么,郑新公交是谁运作的呢?由郑州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开封汽车运输总公司共同融资500万元组建的 “河南神象城际客运公交有限公司”垄断经营,并不享受政府补贴。
也就是说,它的身上有着“公交”和“客运”的双重基因,它是四不像。它以公交的名义垄断经营,又以客运的名义赚取利润。
城际公交的开通无疑是好事,它体现了政府让民众享受发展成果的诚意,也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融合。但是,城际公交的票价如何真正地落实这个“公”字?靠什么让郑新等城际公交像郑开公交一样,在运营上切实体现“为民惠民”?
在公民赵正军举报的背后,实质上考验着政府的权衡:公共利益和集团利益如何抉择?
在全省上下共建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怎样更好地“务实惠民”,就让我们从“城际公交公益起来”这件具体事做起吧。 今报评论员 夏继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