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0-10-15 来源:泰州晚报
解困境者燃眉之急,抚弱势者无力之心。好心人多次匿名捐款,与社会各界的关爱一道,帮助冯沁怡一家走出了困境,这些温暖人心之举令慈善拥有了巨大的魅力。当慈善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越来越多人的心中时,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也因此焕发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传统。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慈善种子早已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田,社会要促使其发芽,呵护其成长,使其结出累累硕果,让“星星之火”实现“燎原之势”。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司前司长王振耀的介绍,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捐款不到50元人民币,而美国人均捐款每年达八九百美元(5000元人民币左右),两者差距远远超越了两国人均GDP的差距。泰州的情况怎么样,目前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不过想来也不会太乐观。
一个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成熟和发达,比如美国,绝不是以一两个盖茨或巴菲特的突出表现为根本标识,而是基于一种普遍、整体性的意识。而普遍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这需要广泛宣传捐款善举,更需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美国在孩子上小学时,就教育他们与伙伴一起制作三明治、饼干、柠檬水在街坊里卖,或帮人洗车,将赚到的钱分给贫困人群。这种教育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更重要的是,行善应该是完全自愿的,即出于道德感的驱使。对于弱势群体、自然灾难的受害者,人人都有悲悯之心,只要捐款渠道多样、善款去向明晰,相信绝大多数人会伸出援助之手。慈善应该是民间自发的力量,需要民间有更大的自主权与监督权。真正把慈善交给民间,民众会用自己的方式把“万众一心”呈现出来。
让我们回归慈善本源,听从内心最真实而又柔软的感召,感受他人的苦痛,因帮助别人而快乐;让我们所在的城市、所经历的人生,因为每一个善行而变得更加美好。这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来承载人们的善意。晚报的“爱心奶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希望这类的平台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