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离我们有多远
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上海金融报
近日,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共同发起了富豪捐赠财产行动,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人和家庭参与并承诺捐出半数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截至本月,已有40个资产超过10亿的富翁或家庭在承诺书上签字。据报道,下个月巴菲特和盖茨就将来到中国游说中国富豪们加入他们的“慈善联盟”。
对于慈善,国人自然不会陌生,乐善好施一直被视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慈善事业是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组成,而第三次分配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所造成的物质差距,更能够有效地消除精神层面的不和谐,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如今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慈善更是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即便如此,对于巴菲特和盖茨此次来华游说的结果,大多数媒体却都持着比较悲观的态度,认为愿意回应“捐款誓言”行动的富人可能只是极少数。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慈善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说实话,中国并不缺少富人,有资料显示,中国内地财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人数已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而中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绝不在少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论是之前玉树地震还是此次舟曲泥石流的救援过程中,国人表现出的凝聚力足以让世界为之动容。那么,为什么当富人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社会舆论会表现得如此悲观,这应该绝不是一句“为富不仁”所能解释得了的,或许应该要从现行的体制来寻找答案。
乐善好施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从来没有消失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去那种诸如开粥铺的慈善模式已经不适用,大多数人要进行慈善事业必须要借助于专门的慈善机构来完成,而这就对慈善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慈善机构在拿钱时手脚麻利,在用钱时去向不明,或者干脆是借着慈善之名来揽财的话,显然会极大地伤害到人们做慈善的信心和动力。而如今的现实是,由于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发展依然相对薄弱,慈善机构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即使是相对正规的慈善机构,其运作的透明程度也并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有心做善事的人难以对这些慈善机构建立起足够的信心。此外,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对于慈善事业的扶持力度也不足,比如在免税方面,慈善事业相对发达的美国对于企业捐赠的免税比例是11%,而在我国该比例仅为3%。
因此,要让慈善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外,更关键的还是要从体制入手。首先,要尽快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解决一些慈善机构中存在的合法却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根据相关规定,慈善机构可以提取一定比例捐款作为管理费用,但这一比例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而部分慈善机构就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提取了远远超出实际运作费用的资金。其次,慈善活动说到底是一项自发的行为,如果政府过多干预,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因此未来政府在规范行业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鼓励民间慈善机构的设立,让慈善机构之间也进行充分的竞争,让那些能把捐款人的钱花得最实在的机构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才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最后,政府也应该通过政策优惠上的改变来鼓励人们做慈善,并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乐善好施的氛围。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慈善离我们并不会太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