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富应向巴菲特学慈善
2010/8/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沃伦·巴菲特又要来了,陪同他即将开始中国之旅的还有比尔·盖茨。此行的任务据说是“与中国的富人见面谈慈善,希望在更广范围推动慈善”。按照时间安排,距离巴菲特和中国巨富们的会面还有一个月,但媒体已经开始猜测,巴菲特将首先和哪一个巨富会面?能不能劝得动中国巨富?盘点各方的关注,似乎充斥着太多悲观的预计。
早些时候,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作出承诺”行动宣布,已有40位亿万富翁承诺,将把自己的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据估计,承诺捐赠额超过1200亿美元。按巴菲特的说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可以带动更多人助力慈善。
美国富豪的“作出承诺”行动,并不讳言有改善他们公共形象的打算,毕竟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亿万富翁不受民众待见,华尔街上的富豪们更被讥讽为“肥猫”。但正如巴菲特所言,40位亿万富豪“作出承诺”,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
巴菲特是该好好和中国新富们谈谈慈善了。再不好好传授传授慈善经,中国新富们就可能把钱砸在私人飞机的比斗上了。
来自奢华亚洲中国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价值高达2000万美元的高级私人飞机,去年中国富豪们就买了15架,相当于2008年购买量的两倍,而今年头两个月更豪气,买了4架。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可以售出20架这样的顶级私人飞机给中国大陆富豪。中国已成了全球私人飞机增速最快的市场。过去,拥有一辆凯迪拉克被认为是富豪的标志,如今,拥有一架私人飞机才是彰显富豪身份的新标志。
我们并不排斥新富们追求“尊贵”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容忍新富们恣意挥霍。新富们在一掷千金的时候,切切要记住,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社会上还有不少的贫困人群。
加尔布雷思曾经这样批评美国社会:“达官贵人们在尽情享受他们的晚宴时,对门前的乞丐从来都是视而不见的。这使我们能够心安理得地穿梭于南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和曼哈顿繁华的中心城区。我们这种视而不见可以得到解释,但不可原谅。贫穷不是一种耻辱,但令人愤慨。但在今天,贫穷似乎不再令人愤慨,但它是一种耻辱。”
富裕人群有必要在社会上作出积极的正面引导,他们留给公众的不应只是财富积聚的传奇,更应是财富分配和使用最大化的榜样。我们不想用多么严肃的词汇来描述富豪们的这种责任感,但可以确信的是,这些新富需要为资助保健、教育、文化等慈善项目“树立榜样”,而且“越早越好”。新富们应当成为一个社会的榜样人群,用积极的正面引导力量促进这个社会对财富的追求更理性,促进社会的分配更公正。
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人提出,亿万富翁应每年向社会捐款100万元。这一倡议虽引起一阵热议,却鲜有响应。中国新富越来越多,但慈善行动却和富豪数量不成比例。
接下来,巴菲特会和中国新富如何谈论慈善呢?是说“剩下的1%足够用。如果多花一点钱,既不会给我们增添快乐,也不会改善生活;相反,其余99%可以对其他人的健康和福利产生巨大影响”,还是引用花旗集团前高级管理人员斯坦福·韦尔和妻子的名言“我们坚信,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抑或“做慈善并不意味着捐赠者要誓言清贫,也不是让子女落入贫穷。孩子们从慈善行为中得到的收获会比我们希望的更多”……这些名言名句,中国显然也不缺少。
《三字经》里最后一句话说:“人遗子,金满筐,我遗子,唯一经。” 中国历史上无数乐善好施的故事显示,中国并不缺少慈善的文化种子,正如分析家普遍认为的那样,缺失的也许是慈善的现代机制和成熟的运作模式。
因此,我们乐见中国新兴巨富在午餐桌上向巴菲特讨取生意经,更乐见巴菲特向中国新兴巨富传授慈善经,让更多的中国新富了解和学习成熟的慈善机制,推动中国慈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