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乏慈善风行的软硬环境
时间:2010年8月10日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本报记者/鞠芳
“儿子强于我,买楼置业做什么?儿子弱于我,买楼置业做什么?”
这是中国著名慈善家余彭年的一句名言。此前,他已决定去世后将几十亿元的财产全部捐赠给社会。
在中国,像余彭年这样的慈善家并不是很多。不过,人们没有理由要求中国的其他富豪也像余彭年一样承诺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或者是像盖茨和巴菲特号召的那样捐出一半的财产。要解决中国富豪不爱做慈善的问题,中国需要更好的做慈善的软、硬件环境。
硬环境亟待完善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之所以做慈善成风,与其征收遗产税、捐款有减税的优惠等制度上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但中国在这方面却比较薄弱。
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应尽快建立“慈善捐赠激励”渗透其中的企业税收系统,实行普惠制,“向任一合法慈善组织捐赠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以增加慈善捐赠总额”。他还建议,应考虑开征遗产税、赠予税,提高奢侈品的税率,引导富有企业家把部分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尽快建立慈善募捐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也非常重要。在汶川地震后,有企业家直接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派发现金,这一现象就非常值得人深思。一些富人之所以采取这种“直捐”的方式,就是因为对慈善资金的用途缺乏信任。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务院法制办一位官员日前透露,中国首部《慈善法》草案已初步成形,将对慈善事业涉及的相关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软环境更难改进
美国现代慈善业先驱、大慈善家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不知影响了多少西方人的财富观。正是这种在西方占主流的财富观,让美国富人普遍热衷慈善。有媒体戏称,如今,在美国最有身份的象征就是挤进盖茨和巴菲特倡导的这份“捐献承诺”名单。
时至今日,中国尚缺乏像美国这样的做慈善的社会风气。首部《慈善法》迟早会出台,但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却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树立。比如,对于个人的财富是应该回馈社会,还是该留给子孙后代这个问题,中国人可能需要数代人才能转变传统观念。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慈善文化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仅仅要求富人多捐钱其实并不完全合理。在美国,虽然富豪们每年都会大量捐款,但慈善的主体仍然是普通老百姓。
另外,中国人对做慈善尚缺乏一种包容心。做慈善,说白了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如果改变了这一属性,就会使慈善变味。比如,在传出美国40位富豪响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愿意捐献至少过半财产后,不少国内媒体随即开始追究为什么亚洲首富、香港大慈善家李嘉诚不在名单之列。结果,李嘉诚只得重申自己名下的基金会迄今已经捐了多少钱,未来10年还打算再捐多少钱。实际上,像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他在慈善事业上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愿意用什么方式去做慈善,媒体应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中国做慈善的软、硬环境还不过硬的情况下,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可能更有操作性。民政部前慈善司司长、现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最近就建议说,要求中国富豪承诺捐出一半财产可能不太现实,他倡议中国的亿万富豪应该以每年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