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医院也应提供公益服务
时间:2010年06月30日 来源:新浪健康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出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关于医改“高州模式”的思考,该文中提到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与公益性道路的选择问题,也谈到了从高州模式中看到的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带来的好处。而卫生部在6月29日公布方案,将于今年下半年对大型医院开展巡查,检查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情况如何在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方面有何进展。“公益性”和“去行政化”再次多方争论和博弈的焦点。为了进一步剖析这些争议点,新浪健康连线新医改第八套方案的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新浪健康: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出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关于医改的深度文章,其中明确提到了“公立医院改革,应该走市场化道路,而不是公益性道路,国家的医疗投入,大部分应该投入到老百姓哪里去,让老百姓有了充裕的医疗费用,再来选择医院”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公立医院的市场化和公益性之争?
王虎峰:我觉得这个观点精神有可取之处,但是表述不准确。他说应该把钱给老百姓作为医疗保障,而不是给医院,实际上这就是医改以来一直在争论的——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问题。其实质是新增财力、我们的财政主要是补到医院去买设备,去给医生提高待遇,还是说主要补给我们的居民,让他们去参加保险。
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他这个精神有可取之处,或者说有一部分是对的?我们补医疗机构的时候,不可能让它“吃饱”,所谓“吃饱”就是把所有医院养起来了,所有的钱都提供,那样的话会带来低效率。换句话说,现在补供方,我们现在把握的程度是:提供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而补需方确实有它的优势,就是说可以刺激我们竞争,因为居民通过参保,保险付费方式可以刺激医疗机构开展有竞争的服务。
但是注意到,我不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对立的。补供方在一些基本建设上能够优化我们的配置。我们以往的资源配置很多都是在大城市大医院。未来我们要扩展到基层。我们基层首先政府要投入基本设施和基建,这一块你要削减的话,显然医疗资源的格局就很难调整了,老百姓看病难就很难解决了。但是我们也不认为,一定让它“吃饱吃好”,因为吃饱吃好不一定有那么高的效率,怎么办呢?通过参加医疗保险,把这个钱补助弱势群体,让他们参保,让他可以有选择的服务,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公益性的问题。
这段时间大家一直在讲公益性,实际上准确来说公益性是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性质的一个表述,它反映的是一个医疗机构的外部服务的效果,它不是一种制度特征。换句话说这种公益性不是区分公立和私立的根据,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应该提供公益性服务。我们也要注意,公益性不能等同于投资的无底洞,低效率,我们不要简单通过公益性掩盖了我们改革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不管是公立机构,还是私立机构,只要是按照非营利模式做的,本身就可以提供公益性服务。而这个公益性服务,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说,你在做这种服务和治疗的时候,你不仅是考虑到医院和医生,更是有利于患者和社会,那这就是公益性的问题。这个不要把它绝对化。现在我们就是要给公立医院必要的支持,但是一定要刺激他们竞争,这就是我对这个事情的基本态度。
新浪健康:该文中也提出了医院的“去行政化”,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一直操作起来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