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明代袈裟在宁复制成功
2010-07-02

华严寺明代袈裟在宁复制成功

时间:2010年7月2日  来源:中国佛教新闻网


专家验收组将复制袈裟与原件进行对比。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今年2月1日,福建宁德华严寺藏有一件五爪金龙紫衣袈裟,专家鉴定认为,这件袈裟为明万历年间朝廷赐给华严寺高僧4件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圣物。但是,因袈裟存世已达数百年之久,面临破损的危险。因此,华严寺委托南京云锦博物馆复制一件同样的紫衣袈裟。昨天下午,华严寺住持慧净法师随同专家验收小组抵达南京,专家组盛赞云锦人技艺高超,慧净法师表示,袈裟原件将从此密封保存,复制袈裟将取代原件对外展示。今天早晨7点,复制袈裟交接仪式将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举行。

  复制袈裟与原件一样吗?

  查看:复制袈裟还原了袈裟的原貌

  昨天中午,记者偶然得知福建华严寺来了几位僧人,上午要去栖霞寺拜祭佛顶真骨舍利,下午将到云锦博物馆验收复制的金龙紫衣袈裟。

  下午2点钟,记者早早来到云锦博物馆五楼的贵宾厅,等候慧净法师一行。只见云锦传人,总工办主任、设计师张洪宝抱着一个金黄色的方盒子步入大厅,记者问,里面是否就是复制的那件袈裟?他点点头。不一会,慧净法师在两位僧徒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帮人,他对记者介绍说,这几位都是华严寺邀请的北京方面的艺术品鉴定专家。

  此时,王宝林和张玉英两位所长共同捧出锦盒,张洪宝戴上白色手套小心翼翼地请出了复制一新的袈裟。慧净法师瞪大了眼睛,袈裟一点点被揭开,待袈裟完全呈现在众人眼前时,室内一片寂静,随后众人发出阵阵惊叹。“没想到原来紫衣袈裟是这样的,太美了。”说完,慧净法师低头仔细查看每一块锦面,每一个纹饰。

  奇迹:十八种锦缎完全与原件吻合

  北京来的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包章泰先生、刘少英先生,以及福建方面的10人专家组对复制袈裟进行了技术鉴定。为了保证鉴定的准确性,慧净法师此次破例特地将珍藏的紫衣袈裟原件带到了南京,专家组将袈裟复制件摊平在大桌上与原件进行了对比。他们仔细查看了袈裟上每一个复杂的纹饰图案,如“黄地八吉祥妆花缎”、“月白地四季花卉团龙纹”、“黄地夔龙团花纹”、“蓝地龙赶珠纹”、“黄四合如意云纹”、“蓝地织福寿字灯笼纹”等,以及“盔甲纹地万字狮纹锦”,万字即“卍”,古时译为“吉禅海云相”,系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是佛教特有图纹,复制件必须还原这些元素。

  专家一致认为,十八种锦、缎面料完全与原件吻合,堪称奇迹。慧净法师高兴地说:“云锦人不仅技艺高超,做事也严密,我们很满意。也算完成了一个历史使命,对后人有个交代。”

  复制袈裟的难度在哪里?

  起因:华严寺僧人慕名来宁求救

  回忆起当年复制袈裟的起因,张洪宝记忆犹新。“2006年10月10日上午,慧净法师一行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在参观交谈后,说寺里藏有一件五爪紫衣金龙袈裟,请云锦所帮助复制,抢救这件‘贝’。当时我们看了后,十分震撼。”随即张洪宝他们组成了袈裟复制研发小组,共10人组成。

  2008年12月17日,南京云锦博物馆一行7人到福建宁德华严寺考察,再次对金龙紫衣袈裟做更细致的记录、分析、研究,重新核准数据,每一环节都有了明确的办法,使原本浑沌的思绪逐渐清晰、条理分明。复制小组反复研究、论证,达成共识:这件金龙紫衣袈裟共用18种锦、缎面料分成46块面料缝合而成,非常少见。

  方案:分批织造虽费工但保证效果

  记者问,复制袈裟的难度在哪里?张洪宝说,此件云锦袈裟不仅华丽而且繁杂,库锦、库缎和妆花三大品种都有,18种锦、缎面料的颜色、组织、纹样各不相同,光面料颜色就有10种。纹样有龙纹和花草纹,还有灯笼纹,其中龙纹由圆金线、扁金线和银线织成。龙纹有五爪龙、三爪夔龙、行龙和团龙。另外还有许多云纹、龙纹和云纹组合的寸蟒缎,袈裟上织了90条龙。“如此复杂的云锦品种,大家过去从未遇见过,因此不能同机织造,只能按品种、颜色分批装机织造,这样虽费工费时,但能够保证复制效果。现在看来,我们把复制周期订为一年半是正确的。”最终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这件金龙紫衣袈裟于今年6月30日顺利下机。

  复制袈裟回去将做何用?

  考证:五爪金龙紫衣为皇帝御赐

  慧净法师介绍,这件袈裟正确名称是“金龙紫衣袈裟”。唐宋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色,五品以上为绯(大红)色,有时皇帝特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赏赐给僧人的叫做“紫衣袈裟”,历代紫衣袈裟中,可能数明朝由“云锦”缝制的最为珍贵。“这件紫衣袈裟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御赐给大迁国师的,原有4件,现只留存了这一件。”

  记者很好奇为何用这么多块面料缝制?张洪宝分析,古代有些袈裟是由供奉人提供面料缝制而成,这件明代万历皇帝所赐的袈裟可能也是由宫里的皇妃们将自己做衣服剩下的面料供奉的,所以袈裟上才会出现不规则的各色面料。它既体现了释家“百衲衣”,又突出了皇家气派。

  目的:复制袈裟将替代原件展示

  记者发现,袈裟原件部分有破损,颜色也出现褪变,还有早年间修补的痕迹。张洪宝告诉记者,从修补袈裟选用的面料看,时间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其背面里料为麻质夏布,多次修补后层次比较乱。原配的金钩玉环也已遗失,后人配上了木质环,但无钩,腰带更是简单,只剩下几根又短又细的棉线。

  至于原件出现的破损,慧净法师放弃了原来准备在南京进行修补的计划。“文物应当保存原有的面貌,不可强求出新。这件袈裟留给我们的是岁月的见证。”包章泰的话赢得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慧净法师表示,“原件带回去后将封存保护,这件复制品完全可以向世人展示金龙紫衣袈裟的精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