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5日05:34
“五一”期间,佛山市福利院志愿者又“爆棚”。据福利院方面介绍,到福利院来服务的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每天有十几批。为了接待志愿者,老人们都感到身心疲惫。市志愿者协会社会福利志愿者服务总队秘书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志愿者到福利院来是走过场。(5月4日广州日报) 同一家福利院一天来几批志愿者,毫无疑问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到佛山市社会福利院的志愿者,给老人提供的服务基本是雷同甚至重复的,起不到太大实际效果。然而笔者以为,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场面,主要并不能怪志愿者。因为各批志愿者不是一起来的,他们并不知道老人被反复服务。并且,多数到福利院来服务的志愿者,所能从事的服务也只有那几项。 或许,对于一些志愿服务成为走过场,我们首先要问活动的组织者,是否真正带着单纯的目的,去进行公益性服务?毕竟,被组织的志愿者可能只有热情,组织者却不能自欺欺人。佛山市社会福利院林副院长举了一个例子,一所院校中午12时多打电话过来,说当天下午有一批志愿者到福利院提供服务,并且交代“我们的日程排得很满,下午只有半个小时时间在福利院,麻烦安排好老人集中,到时我们过去拍照”。打电话通知福利院的当然只能是活动组织者。可显而易见的是,他把带志愿者到福利院提供服务,当成了施舍甚至政绩工具。 报道中有一处信息耐人寻味,佛山市志愿者协会社会福利志愿者服务总队秘书处就设置在市社会福利院内,专门负责调度安排志愿者到福利院进行志愿服务,秘书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期为福利院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团队有十多个,“人家献爱心你也不好拒绝,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安排。”笔者在网上查询得知,佛山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数十家。对志愿者上门献爱心的确不便拒绝,但负责调度志愿者的秘书处,为何不推荐安排他们去别的福利机构呢? 其实,虽然有志愿者到福利院重复服务,“爱心过剩”却是一种假象。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需要爱心的人没得到及时的帮助。现在我们看到的“爱心过剩”,只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事实上,志愿者活动是需要专业水平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组织开展。期盼有关部门真正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公众,让爱心有制度性出口,让低水平重复献爱心现象消失。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