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设防,女生暴力化
2010-04-28

2010年04月18日 09:33:24  来源: 钱江晚报

   《东南快报》报道,一名初一女生连续四晚在厕所遭到围殴,每次遭殴打侮辱达两小时左右,施虐的女同学多数也读初一。起因是打人者认为她平时太“跩”了,不爱答理她们。

 

  近年来,校园女生暴力事件频发:去年4月,河北5名初二女生掌掴1名初一女生100多个耳光;去年8月,上海中职生“熊姐”在对一女生持续施暴后以“助跑10米飞腿踢”的绝招收官,引爆网络讨伐;去年11月,山东4名中职女生围殴1名女生,并扒光其衣服,供围观学生拍照;今年4月2日,广东三女生殴打一女生,并扒光其衣服。

 

  在这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女生心理扭曲、面目狰狞,莎士比亚的名言“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已不合时宜。少女本是纯洁美丽、天真可爱的代名词,无论如何是不该跟这些暴行联系在一起的。是什么让这些施暴的90后女孩“非主流”到“反人性”的地步了呢?她们身上的暴力基因来自哪里?

 

  传统的人际关系中,就有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以多“胜”少的一族,阿Q是其代表人物,打不过小D和王胡,就去欺负小尼姑,一个再弱的人,总能找到比他更弱的人。外面找不到可欺的人,家里的老婆、孩子是现成的,不然怎么会有“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这样的歇后语。这是不是那些施虐女生的文化原动力呢?

 

  女性的“中性”化潮流,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中性化”就是向男性靠拢,显示出一些男性特征——如果学校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薄弱,那么,“中性化”就发展成了暴力化,野蛮化。

 

  当世俗社会只信仰“强者无敌”而非“仁者无敌”的时候,“暴力”便成了一种可怕的基因,会渗透到下一代的遗传信息里。在这样的遗传信息中,包含着相对的两面,一面是“残忍”,一面是“忍”。也就是说,一面是暴虐,一面是屈从。在好几个女生暴力事件的视频中,那些施暴者,当然令人愤恨至极,但看着那些任由摆布、任人施虐而毫无反抗的受虐者,更是痛心至极。像福建的这位初一女生,第一晚被人围殴了,为什么第二晚被殴后还不敢报告老师、求助家长呢?何至于到第四晚被虐后昏倒才被救助呢?是不是可以说,丛林法则已被所有人默认。促成这种默认的另外一个力量,是网络游戏与古惑仔之类的电影。

 

  学校不应该是“丛林”,不应该是弱肉强食的所在。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与社会教育相抗衡,以生命教育对抗社会上一些漠视生命的现象给学生的不良影响,以真善美价值观的教育填补缺失的信仰;虽然难,但也要坚持,因为学校教育是一道维护民族优秀基因得以保全的堤坝。(洪信良)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