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莫只为“应景”
2010-04-26

2010-04-26 08:30   南方日报

4月21日,佛山各中小学校均降半旗,哀悼青海玉树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许多学校还举行了默哀仪式,孩子们以折纸鹤、写爱心卡等形式寄托哀思。仪式结束后,一些学校还借此进行生命教育,告诫学生们正确面对学业、生活上的挫折,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南方日报·佛山观察》4月22日)

据悉,这些天来,有较多学校陆续组织了地震安全逃生教育,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传授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的逃生本领,并进行现场演练。

抓住机会,为生命意识教育补课无可厚非。但我们的教育,确实对生存知识的普及和自我避险能力的锻炼有些欠缺,从而形成一代人自我生存能力的缺失,使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侵害。资料显示,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万多名,平均每天有40多个未成年人被夺去宝贵的生命,各种不应该发生的“意外”,也是我们社会的无法承受之痛!

有人说,防灾意识薄弱是最大的灾难。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自我防护、安全自救的意识和知识,却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培养,并可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四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0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疏散到操场,无一伤亡。这是一大奇迹,但奇迹背后,是该校师生训练有素的生命意识和避险意识。同样,80%以上的溺水、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灾难,也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的。

“生命教育”应该是“常态”与“长效”的。持续的生命教育中,要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紧急情况下逃生、避险、救护的基本常识,经受各种生存训练,提高防范危险、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持续的生命教育中,要重视灌输防灾减灾意识,传授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要组织孩子们观看各种“危情”记录片,加强孩子们对灾难和事故的防范意识和自救知识;要培养孩子们勇于面对灾难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要强调对孩子进行体能训练等,让他们熟练掌握面对突发事件(各种灾难)的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教育中还要培养孩子坚强、刚毅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孩子们“从安全过每天”开始到“安全过一生”,这远不是一个表态那么简单。生命教育应该用“生命力”说话,唯有持久努力,方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开放而健康。而从更高的意义上说,全社会应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掌握科学的社会生存技巧方面,长久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来源:南方报业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