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14

捐赠来的矿泉水用完以后,空瓶子的处理成了头疼问题。记者杨艳辉摄
本报讯
记者昨日在西山区长坡居委会牛鼻村了解到,拥有近600多村民的长鼻村从去年10月以来一直干旱,今年2月中旬开始,该村不断接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水,这些水大都为一次性瓶装水。记者在村民李如会家中看到,除了一间房堆放着40多箱没有饮用的瓶装水外,院坝里还堆放着至少400多个空瓶。
李如会告诉记者,牛鼻村150多户村民,从2月份开始就以捐赠水维持正常生活,这样每天要消耗大量饮用水,随着捐赠来的水越来越多,空瓶闲置率也越来越高,多的时候有村民几乎是拿一个房间来堆空瓶。在采访中许多村民告诉记者,因为牛鼻村地处昆明西郊长坡,不算边远山区,所以不时有人来村里收购这些空塑料瓶,尽管一个空瓶只卖5分钱,但大部分村民还是将空瓶卖掉,但也有一些村民觉得空瓶卖价太低,便随意将空瓶闲置或丢弃。
记者从旱情较为突出的寻甸、富民、禄劝、宜良、东川等县(区)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水已经全部捐到了这些县(区)旱情最严重的乡镇和村庄,而这些地方大都交通不便,不管是回收废品的公司和个人进村收,还是村民拿出来卖,成本巨大。寻甸县仁德乡多姑村一村民告诉记者,他家最近两个月收到过30多箱饮用水,喝完后留下700多只空瓶没有办法处理,因为多姑村离县城有10多公里,如果自己背出去卖,走几个小时不说一次还背不了多少,而5分一只的价格根本吸引不了村民花这样的体力,所以都是随便丢弃。
记者先后电话采访了寻甸县规划建设局以及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都表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回收部门来回收水瓶,如果村民不背出来卖,丢在田间地头一般会有拾荒者去收。而富民、禄劝等地环保部门表示,城镇居民一般会统一交到废品站,但偏远山区的情况就不清楚了。尽管之前也曾在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做过相关宣传,但具体情况怎样也不得而知。东川区环保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回收饮水瓶主要归民政局管,但随后记者拨通区民政局的电话后,该局称只负责分发矿泉水瓶,回收也不归他们管。
记者从昆明市环保局污控处了解到,城市居民使用后的空塑料瓶,会作为可回收垃圾进行处理,至于边远山区的塑料瓶具体就不清楚是哪个部门管理,尤其是针对此次大量捐水留下来的空瓶,还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回收。
昆明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张永仁告诉记者,截至4月11日,全市已接收全国各地捐水20余万箱,相当于500多万瓶,而且该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如此庞大的数量,待旱灾结束,将产生数以千万计的空塑料瓶,对多数接受捐水的偏远乡镇、村庄而言,一旦回收不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白色”污染。这个问题将如何解决?本报记者将一直跟踪报道。
随评
爱心不应
留死角
西南地区的特大旱情已持续6个多月,灾区困境,牵动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打井、招聘旱区务工人员移民就水……其中最直接的援助方式就是捐水。截至4月11日,昆明市收到各地捐来的水就有20余万箱,大旱之中,这汩汩不绝的爱心水让旱区人解渴。
在为这涌动的爱心感恩之际,记者在深入旱区采访中也发现,我们的爱心援助行动有一个遗漏——20余万箱爱心饮用水喝完之后,剩下的是将近500万个空瓶子!一个巨大的白色垃圾污染源!
用城市人的思维来想象,500万个塑料瓶或许算不上麻烦,把它卖掉,5分钱一个还可以贴补一下村民的家用。可是,这次受旱地区很多是在相当偏远的山区,没有运力,也没有回收站。村民把空瓶子背出来回收的话,一来空瓶体积大一趟背不了多少,二来路程远得不偿失。
白色污染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记者在旱区的采访中,确实也见到了不少被随意抛弃的空水瓶。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人进行系统回收,500万个塑料瓶必将成为田间地头的白色垃圾污染源。在农村,白色垃圾的危害绝不仅止于危害动物的生命,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废塑料制品如果将其填埋,200年的时间不降解。
因此,我们希望有一项专门的援助行动,来补上环保上的遗漏。比如送水进村的爱心车队回程把空瓶子捎走;比如回收塑料的爱心企业能够不计较成本地专门为旱区跑一趟。让我们的爱心不留下任何的死角。
来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