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坤:劳动教养违背国际人权公约要求
2010-03-17

杨海坤:劳动教养违背国际人权公约要求

来源:公益中国网

杨海坤

    各位朋友好!我也不太了解这个会议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这个准备,临时安排谈一下,我还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对的地方大家讨论。

    临来前我写了一个提纲,我觉得劳动教养怎么认识?我在八十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写过劳动教养是最重的行政处罚。有的人说是行政法最低的处分,有人认为是介于刑法和行政处罚之间的一种处罚,后来行政白皮书认定为行政处罚。后来在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的教养范围里,对劳动教养可以提起起诉。从这点来看是一个进步,但是具体案件还有很多问题。

    劳动教养从刑法处理比困难,程序比较难,公安所实际操作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就好办了。我记得比较典型的案例,当时法国驻中国的领事馆有一个官员跟中国北京的大学生谈恋爱,当年中国人跟外国人谈恋爱觉得卖国一样,后来送去劳动教养了,可见劳动教养名声不好听。50年代主要是阶级斗争,计划经济防止城乡二元化,防止人自由流动。毛泽东的时候阶级斗争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但是刑法处理比较难办,就用这个办法处理劳动教养最方便。所以老百姓看法也好,还是有关部门也好,劳动劳教和,所以违背了现代司法理念,不是通过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个就是违背了人权管理。同时也违背了法制的要求,违背了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所以总的来讲,我认为有的人说它是怪胎也好或者什么也好,跟政治文明悖论。所以总的我觉得对这个制度采取批判的态度。

    但是有三个声音,有一些公安部门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武器,也是非常有用的措施,特别是对上访等处理起来方便。特别是在基层,面对地方政府官民之间的矛盾,搞所谓稳定压倒一切,劳动教养可以是一种方便的工具。

    还有一种理论是跟不上时代,我觉得应该加以改造,题目有的叫《违法行为矫治法》,也有叫《强制性教育措施法》。从行政法角度讲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理论上的困惑,第二个是实践上会碰到的一些阻力。实践上阻力比较大的就是公安部门,因为劳动教养是公安部门得心应手的。之前国务院有一个救助法,但是有些地方产生了一些违法行为公安百分百不管,造成的后果就是,你们强制收容的法律废除了,结果是你们造成的。所以如果劳动教养法取消,他们也可能会采取这种消极的阻力。所以我们的立法要比较完善,也要使公安感觉到一方面转变观念,一方面要给他们一些处理疑难案件或者行为的手段。这对他们适应也有好处,这是我们需要事先考虑的。一旦失去了这个“武器”,他们感觉到这个法宝没有了。因为公安现在一个是行政处罚,一个是劳动教养,是极其有用的手段。

    第二个,一般来说对待犯罪的根本大法就是刑法,对待违法没达到犯罪的叫行政处罚。但是我们对待的行为,到底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因为刑法学也在研究提出了行政刑法的概念,就是把轻微的归到劳动教养。这里还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很重的行政处罚,一种认为是刑法与行政处罚之间。比如强制戒毒跟行政强制法什么关系?所以到底劳动教养也好,或者《违法行为矫治法》也好,它的对象到底是违法还是犯罪?这个要明确。

    第二个问题,我们这个手段是行政法手段还是刑法手段,还是介于行政法和刑法之间的一种手段,或者说刑法轻罪化的处理,还是最高阶段的行政处罚?这涉及到我们的处分对象的行为限制,以及对他进行处罚的行为限制。理论上,如果没有清晰的表述或者肯定,这个问题将来行政法跟刑法可能是两个都管,可能两个都不管,大家都扯不清。我就补充这些。我们制订的这法,到底是行政处罚法的一种,还是行政强制法的一种,还是刑法的一种?它跟管制,跟行政强制等等之类的行为要界定清楚。所以这个问题的研究,必须要解决理论上的困惑以及解决实际上可能遇到的阻力,这样出台的法律效果更好。

    杨海坤: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点和重点学科负责人、东吴比较法研究所所长。现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海坤教授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行政法学会总干事,并担任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南昌大学、河海大学、江苏法官培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