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白塔地宫探秘猜想
2010年3月10日 来源:眉山新闻网
一个没有人走穿过的地宫,藏着一段怎样的秘密?
一个风雨中飘摇的白塔,见证了怎样的历史?
这里的地下是否如法门寺般藏着价值惊人的宝物?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白塔?为何塔下埋藏地宫的传说经久不息,让几代人魂牵梦系?
让我们前往仁寿县富加镇,为着这段关于白塔地宫的传奇。
【一】
百余年前,清末民初的一天,仁寿县富加镇涌泉村(现奋斗村)。
这天,村民熊连清正在当地名胜白塔寺附近的一块田里耕作。天色渐晚,干了一天活的熊连清正准备平整完最后一方地就回家,于是加快了进度,他卯着劲一锄头挖下去。可这一挖不要紧,令他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顿时,他觉得这一锄头下去,手上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怎么锄头下面的地是空的?!”熊连清好生奇怪,接着又挖了几下,一个类似地道形状的洞口一下子就呈现在眼前!
只见这洞口仅容一人,从外面看去里面漆黑一片,熊连清站在洞口处,惊诧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回过神来。片刻之后,熊连清赶紧惊呼起来:快来看,这里有一个洞!
闻讯后,乡亲们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里怎么会有一个洞?
几乎在一瞬间,一个关于富加白塔地宫的传说顿时浮现在现场所有人的脑海之中。
原来,在当地,历来就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白塔寺中的白塔兴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兴建之时,原本有天地两座塔,天塔即现在所看到的地面白塔,地塔也叫地宫,是在地面之下的一个地下塔。
而关于地宫,有一段更为玄乎的传说:明代之前(具体年代不可考),白塔寺已经是一方名胜,香火旺盛。为了躲避灾祸,寺中的僧人便建了地塔,将历年来善男信女供奉的金钱财宝以及经书、佛像等文物偷偷放入地塔之中。也由于这座地塔的存在,让白塔寺幸运地躲避了历次劫难。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动荡,白塔寺的僧人辞世的辞世,离开的离开,知道地宫入口的人也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虽说知情人消失了,但是这个传说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今天熊连清挖到的洞口会不会是地宫的入口呢?如果真的是地宫入口,不就可以证明传说所言非虚?
一时间,惊慌未定的熊连清与邻居们站在洞口前议论纷纷,拿不定主意。
“光站着这里议论有什么用,不如我们进去看看再说。咱们人多,怕什么!”这时,人群里有人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天色渐晚,几个胆大者约定:“干脆明天一早下洞去一探究竟。”
第二天一大早,村里人三五成群聚集在洞口,商量进洞方案,为了安全起见,大家两两结伴,身上栓起绳索,有的点着火把,有的提起灯笼,大家提心吊胆地摸索着往洞内一点点挪。
进入洞内,一条楼梯如地面上的白塔一样,环绕墙壁而下,呈螺旋状。熊连清等人越往下走,空间也逐渐变得宽敞。走了不到3分钟,突然间一股难闻的阴风扑面而来,村民们心里更加惶恐不安,没有人知道下一秒钟会出现什么。
又往前约莫走了几十米,突然听闻水流的声音,越往里走,流淌的响动声越大。“莫非前面有地下河?”,村民们猜测。白塔寺背靠涌泉山,当年的富加镇曾有河水绕城而过,有地下河倒也不算稀奇。
可是,不久人们又听到了类似雄鸡啼鸣的声音,越往里走越觉得阴森恐怖。随着这些异常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大家心里的恐惧感愈盛,商量后,决定即刻返回。
没有想到的是,那次探秘地宫竟成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
如今,当年下过地宫的老人们已经逐渐离世,留给后人的记忆更加模糊,但当时熊连清等人的下洞“壮举”仍然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物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民国与文革期间的混乱,白塔寺周围的环境已面目全非,当年的地道洞口再也寻找不着。
这次发现是不是就是白塔传说一个不经意间的插曲?难道寻找地宫的旅程就此打住了吗?
【二】
1987年4月3日,西安法门寺佛塔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洞口。
随着一连串的发掘工作,工作人员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这座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在清幽灯光照射下,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电视、报纸、电台媒体的大幅报道,法门寺地宫一夜之间,天下闻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法门寺的报道吸引了一个有心人。他叫巫焕堂,地道的富加人。法门寺的发现,让巫焕堂兴奋不已,富加白塔下的地宫会不会是另一个法门寺呢?
要说巫焕堂,从小就与白塔寺有着颇深的渊源。文革前,富加镇原本是在现白塔寺附近。文革期间,白塔寺被改建成一所小学,巫焕堂幼年曾在此读书,期间他多次听人说起关于地宫的传奇故事,也听过熊连清等人的经历,这些都令他好奇不已。
当时有一位很出名的老中医叫汪伯元,巫焕堂放学后爱去他那里听他讲故事。汪伯元有一次告诉巫焕堂:“解放前我家里有一本明代的地方志记载了莱菔镇和兴隆州(当时富加镇属于其中)的史实,上面介绍白塔寺、菩提寺、长生观、三圣庵确有地宫通道把四个寺庙连通在一起。”汪伯元没想到,就是这句话让巫焕堂从小就萌发了找寻地宫的决心。
从1992年到1998年七年间,巫焕堂先后拜访了30几位当地75岁至85岁的老人,有人说当年看到的是天然溶洞地道,有人说是人工修建的地宫。从他们的口里,巫焕堂听到了不尽相同的说法。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巫焕堂推断,涌泉山白塔寺地道洞口可能有三个,并且由洞口可以找到地下河。
也许是历史久远,又或者是地形环境发生变化等客观原因,很多人即使来到当年的现场,也再没有人能说清具体的洞口位置。失去了线索,一时间,巫焕堂一筹莫展。
巫焕堂不甘心,他坚信白塔下面有地宫。他先后三次向省、市、县的有关部门写报告反映。1993年仲夏,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的韩邦彦批示:责成省文化局协助查证,省文化局又责成仁寿县文化局查证。遗憾的是,由于县文化局资金短缺,而地宫的挖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寻找地宫的事就搁浅了。
然而,神秘地宫的巨大吸引力让巫焕堂并没有就此停下。他用自己积攒的2000多元雇佣了劳动力,在征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先后五次改变不同地点,进行挖掘取证,最深处掘到了地下近30米。在寻找的过程中,当地村民闹起了意见,理由是“乱挖会坏了风水”。各种难以回避的外力,让巫焕堂不得不在1996年下半年停工。
直到2000年夏天,事情发生了转机。富加区政府为了改变当地百姓缺水的状况,由时任区长的刘书文、时任党委秘书的刘子康多次走访当地长者数人后,由涌泉村委组织劳动力签字,协商挖掘查找白塔寺地宫与地下河。巫焕堂多年来内心积累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他主动自己掏钱购回一台农用钻井机,协助村里人钻探取证。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大家在涌泉山的一处半坡上发现了人工修建的痕迹,在中心地带发现了夯土层,由人工夯填的黄泥厚度竟达6米。消息传出后,老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十里八乡的老乡们都赶了过来,大家显得很是兴奋。巫焕堂回忆,当时还挖出了很多像是铜钱之类的古老东西,看上去锈迹斑斑。
就在地宫似乎触手可及时,挖掘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由于挖掘手段落后、经费无法保证等诸多原因,寻找地宫的行动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夯土层出自何人之手?铜钱属于哪朝哪代?富加白塔下真的有地宫存在吗?
【三】
2009年11月30日,满怀好奇的记者找到了巫焕堂本人,并走近了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白塔,希望能一睹真容。
记者在当地人的引领下,从仁寿县富加镇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路驱车行进,大约十多分钟后,车子爬上了一个较陡的长坡,便抵达了白塔寺。寺中的白塔就在水泥路的正前方,塔身白色的“衣装”很是打眼,但再看看寺庙,大门左侧两处破败的房屋摇摇欲坠,地上满是车轮碾压过的杂乱痕迹,缺乏保护的现状让记者心疼不已。
“如今的白塔寺百废待兴。”巫焕堂告诉记者,这里正在进行重建,白塔也刚刚被粉刷了一道。
奇怪的是,寺门右侧却是一座内外造型十分精美的大殿。大殿前,白塔寺在2005年12月19日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矗立在显眼的位置。
见有人来访,寺中代主持常浩法师很热情地介绍起白塔的情况,一边介绍一边领着记者一行游览寺庙。这时,法师说起的一段经历让记者陡然一惊。
那是在2003年农历九月初八,寺庙要修大殿,就在现在大殿的位置,工人们在挖地基时看见一个洞口,下面还不断冒出水来。
工人们很是好奇,再继续往下挖,居然看到一个地下室,大小差不多有十平米左右,里面还有佛像。地下室中间是个一公尺见方的方形石盒,盒子里有段乌木,长度和盒子差不多,被一根粗铜链悬吊着。从进入地下室那刻起,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比香水还香的气味,像是久封的檀香。一经开放,香气顿时弥漫四周。
这个发现立刻轰动一时,由此推之,历史上白塔寺的僧人的确有藏埋佛像的习惯。
但可惜的是,为了保护起见,工人们只好原封不动地回填洞口,后来人已经见不到当初的密室。
“地洞的门大约有这个大殿的门那么宽,门阶也是用水泥加固筑起的。”法师指着大殿门口的地下说道。
这里会不会是地塔的又一个入口?还是历史上白塔寺用来存放和尚尸骨的地方?盒子里的真的是乌木吗?会不会是别的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个疑惑因为大殿的修成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白塔寺大门处,记者看到一个圣旨碑,上面的字虽然历经冲刷但还依稀可辨,据说是道光七年,因为白塔寺兴盛一时,道光皇帝曾专门下旨保护白塔寺建筑群。
沿着大门左侧继续前行,便见高耸的白塔全貌。据法师介绍,白塔通高14.15米,座高5.6米,塔身为四面五重檐,底层采用石料,其余四层采用佛像青砖砌成。底层开一门,门楣上一匾书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层均三面开窗,塔均穹窿顶结构,全用各型预制佛像青砖拱砌。楼梯均一米宽的人行道沿内壁螺旋状四十余级可达顶部揽胜。而现在所见的白塔翻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而在之前的明朝成化年间,白塔就已修成。
此时的白塔已是修葺一新,里外都涂上了白漆,塔门四周被篱笆围了起来。在获得法师的特许后,记者轻轻推开塔门,沿着塔里的楼梯往上走。站在塔上透过塔窗向外望去,只见涌泉山巍峨壮丽,群峰环抱,风景宜人。
据闻,历史上的白塔寺风水极好。西汉时期,白塔寺所在的涌泉山群山环绕宛如百凤朝阳,山上浓荫蔽日,山下景色宜人。左边的飞龙山昂首苍穹展翅欲飞,右边的卧虎山雄踞丘野跃跃欲扑,在地理上构成了虎踞龙盘的格局。据仁寿县志记载,白塔寺的石壁上确曾刻有隶书体的“虎踞龙盘”四个大字。
在2004年11月眉山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中,对于白塔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这样的鉴定:白塔历史悠久,用材料优质,塔身坚固不易风化,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保存完好,具有研究价值。
但对于塔下的地宫,或者是否真有地塔的存在,资料则非常稀少。
【四】
要探寻塔的历史,则不能不从佛教传入中国说起。
常浩法师介绍,“塔”是古印度的佛教建筑,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在漫长的历史中,塔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后世的塔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也为道家所用。后来,“塔”逐渐走出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水风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的塔。
三国时,吴国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为楼阁式。后,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大面积建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
印度的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匣、相轮四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来的。
后来塔身逐渐变为多层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即有三层塔身出现,其后更有五层、七层、九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乃至三十七层等重层结构。 覆钵是向下的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
至于为何会修建地宫,有专家推测来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轰轰烈烈的灭佛行动。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宗教文化迅速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中国历史上随之发生了著名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分别为北魏太武帝时期、北周武帝时期与唐武宗、后周世宗时期。而在唐会昌五年(845年)的“会昌法难”事件中,白塔寺原址上的隋缘寺也噩运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
切合这段背景,近年来发现的法门寺地宫,以及杭州雷峰塔地宫舍利的发现,纷纷印证了当时的僧侣为躲避灾祸,纷纷将宝物转移到地下的猜测。
岁月沧桑,隋缘寺又几经战乱毁坏,直到大观四年(1110年),官方出面建涌泉寺,并以涌泉寺为中心,在寺庙和鼓楼山之间,修凿千佛岩,东两华里建三圣庵,东南两华里建菩提寺,北五华里再造长生观,涌泉寺更名为兴隆州白塔禅院。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重修该寺,由于蒙古人宗宁氏母子在庙门右方三十米处捐资修造了一座白塔,故名白塔寺,后又叫兴隆州白塔禅院。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该寺僧人映慧又主持重修了寺庙。
仁寿县志记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两次攻占仁寿县,曾多次到白塔寺来活动。明末清初,清王朝开始清剿边远反清势力,一队清军追赶一群反清义士到白塔寺时,竟神秘失踪,当他们发现地宫洞口后欲强行进入搜寻,由于迷宫作用清军有去无回,为首的将领在震怒之下填塞了所有的进出洞口。
于是,地塔之梦便从此成为一个至今无法解开的谜。
【后记】
来到白塔寺探寻地宫之谜的过程始终让人匪夷所思,在外人看来这个近乎天方夜谭的地宫故事,却让当地人苦苦寻找了将近一个世纪。虽然至今仍无结果,但却成就了白塔的神秘传奇。
巫焕堂不抽烟不喝酒,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了大半辈子的工资,也搭上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来探寻地宫的下落,虽然没有更大的收获,但执着的信念并没有因此中断,而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有人发现地宫。这个固执的老人甚至认为,一旦地宫地下河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所引起的轰动效应能够让当地成为一块旅游胜地,将与三苏祠、黑龙滩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记者在当地听到一个说法,曾经有地质人员分析,涌泉山地下河应在地表下120米处,正合乎矿泉水的要求,继而有人提出利用这个水源来办酒厂、饮料厂或者成为城镇生活用水,成为造福当地一方百姓的大好事。
有人说,地塔传说没有记载,但亲身进入地道者却是活生生的证明,并有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虽然地宫至今仍深藏地底,但一天没有找到,就还有找到的可能。
围绕着白塔地宫之谜的探秘也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