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开学放纵消费家长担忧
2010-03-10

2010-03-10 09:29:50  来源:焦作日报 

春节过后,人们会与同事、朋友聚餐,叙叙友情,互祝新年。可最近本报热线接到一些家长反映,自己上中学的孩子开学后,用压岁钱和同学们互相吃请,且都是一桌几百元钱的大餐。记者随后就此进行了调查。

学生:轮流请客增进友谊

在学生路某饭店门口,12时许,记者发现不少中学生三五成群涌进饭店。记者跟着进入饭店,听到雅间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当服务员端菜进入雅间时,记者看到里面七八个中学生围坐一起,正聊得热火朝天,而桌上摆满菜肴和饮料、啤酒瓶。

随后,记者又在我市一些学校的周边饭店进行了调查,看到了同样热闹的场面。在工业路一家火锅店内,一些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占了近一半的桌子,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火锅,牛肉、羊肉、虾丸、豆腐、青菜……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菜。这时,一桌学生吃完饭准备结账,只见其中一名男生喊道:“服务员,埋单!”随后从口袋里掏出了300元递给了服务员。

“一个假期没和同学们见面了,开学一起聚聚吃吃饭,顺便增加一下友谊。”请客的这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几个平时在一起觉得挺合得来,会经常出来大家一起聚聚。每次都是一个同学请完,别的同学再请,大家轮流着,算是彼此间增进友谊的方式。开学之后他们已经聚餐两次了,平均每顿饭钱在200元左右。

商家:学生聚会“热”了生意

“学生们一开学,往往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同学聚会的特别多。”一家饭店里,忙得不亦乐乎的老板告诉记者,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学生兜里都有钱,花钱也大方。“这几天,大厅里的桌子经常不够用,包间也爆满,晚上甚至营业到学生走完为止。”

开学以后,除了同学聚会逐渐“热”起来以外,记者还了解到,KTV的生意也是异常火暴。据我市一家KTV的负责人介绍,最近一段时间里,KTV里近一半的客人都是学生,每次花费在300元以上很常见。

家长:互相攀比高消费让人忧

“小小年纪竟然就用金钱或物质来衡量友情?现在的小孩真是搞不懂!”对此现象,市民胡女士很感慨。胡女士女儿过11岁生日时,收到了同学们送的时尚手表、毛绒公仔等礼物,可当胡女士拿起一个个性相框看时,女儿却撅起嘴说:“小气鬼,送这么便宜的东西给我。”这话让胡女士大吃一惊,一了解,原来女儿同学之间送礼物还有“潜规则”,档次不够会被看不起,甚至有绝交的危险。

“过年我儿子挣的1000多元压岁钱,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了。每次去面外吃饭都要花200多元。”市民张女士说。她的儿子今年上高二,没开学的时候就整天抱怨怎么还不开学,可等到开学后,她的儿子接连几天几乎没在家吃过什么饭,感觉比大人“应酬”还多。“这样无形中滋生了孩子高消费的心理,很让我担忧。”张女士说,现在已经开学,可孩子还投入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样肯定影响学习。

老师:应增加互动和加强引导

面对学生的大手大脚和家长的苦衷,记者走访了一些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刚开学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吃饭、喝酒聊天,这种现象在中学生里还是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避免不了的。”市十一中一位班主任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他们娇生惯养,放任消费,是产生这种消费误区的直接原因。其次,中小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容易受身边同学高消费行为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和享乐心理。

“学生们现在更重要的事情是把心思收回来放在学业上,而不是放纵消费。”对此现象,教育专家呼吁,孩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自制力不强,容易模仿成人的消费方式,要使孩子养成勤俭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与家长之间保持一种互动关系,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孩子脱离乱消费的误区,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来源:商都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