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0-03-05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那么,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经历?而这些经历,会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鲍鹏山老师一起,透过圣人的光环,听一听孔子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看一看这个曾经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了最受中国人崇敬的偶像?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第一讲 圣人的成长
     孔子是非常伟大的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所以他是圣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凡人,他有 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七情六欲。既然这样,我们看孔子的时候需要带着两颗心:带着“恭敬心”我们 去看孔子的伟大,然后你发现他可敬;带着平常心,我们去看孔子的平凡,然后你会觉得孔子的可爱。  
第二讲 孔子的大学
     查尔斯.麦瑞(美国学者)统计:“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孔子能对礼仪这样抽象的意义发生兴趣,一定是智商极高之人。
     孟子讲孔子做委吏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做乘田的时候“牛羊茁壮长,而已矣”。“眼高手低”: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脚踏实地。
     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培养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大学之道不是就业,不是成功,大学之道是成人。追求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人的大小。
     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三讲 三十而立
     孔子私学的培养目标:价值的承担者,文化的传承者,社会的管理者。
     孔子讲《诗经》:兴观群怨。兴:把人培养成有情怀的人,把人培养成有性情的、有热情的、有温度的 人(情感教育);观:把人培养成有洞察力、有观察力、有判断力的人(理智教育);群:把人培养成 有群体意识,有公共意识的人(道德教育);怨:把一个人培养成能够坚持自己独立见解,能够对社会进行批判,并且善于批判,在融入集体的同时,能够保持一己独立的人。(个性教育)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是人的生门,邪恶是死门,在死门中是侥幸,做人要正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当老师一定要教人走正道,一定要教人做一个正派人,这是一个底线。
第四讲 问学老子
     老子提醒孔子:人生不仅要懂得进,还要懂得退;不仅要直行,有时候还要迂回;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不仅要懂得坚持,还要学会放弃;不仅要坚定,有时候还要灵活”
     《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而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有一些东西,只要 你没有了就会幸福:没有过多的欲望、不良的欲望、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的欲望,没有很多庸俗的想法 ,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五讲 流亡齐国”主要通过几个典故介绍了鲁国和齐国的政治,格言警局不多。
第六讲 四十不惑
     一个人的境界,不是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知识不在于它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它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它能够深入的深度。
     孔子“不惑”的含义:1.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2.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
     读书是用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的。知识的可贵,不在于面有多大;知识的可贵,在于它能否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我们读完论语,能不能像孔子一样,学会对事物做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件事物除了事实判断外,我们还要做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就是你这种判断会带来什么样的道德后果。孔子在我们认为正确的地方看出了潜在的巨大的危险,这就是价值判断力  
【 精神品格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转)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凡人。有人说他是仁爱之师;有人说他是丧家之犬。有人说他成功;有人说他失败。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那么,真实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都有哪些经历?而这些经历,会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鲍鹏山老师一起,透过圣人的光环,听一听孔子那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看一看这个曾经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了最受中国人崇敬的偶像?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第一讲 圣人的成长
     孔子是非常伟大的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所以他是圣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凡人,他有 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七情六欲。既然这样,我们看孔子的时候需要带着两颗心:带着“恭敬心”我们 去看孔子的伟大,然后你发现他可敬;带着平常心,我们去看孔子的平凡,然后你会觉得孔子的可爱。
 
第二讲 孔子的大学
     查尔斯.麦瑞(美国学者)统计:“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孔子能对礼仪这样抽象的意义发生兴趣,一定是智商极高之人。
     孟子讲孔子做委吏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做乘田的时候“牛羊茁壮长,而已矣”。“眼高手低”:眼界要高,做事情要脚踏实地。
     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就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培养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大学之道不是就业,不是成功,大学之道是成人。追求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人的大小。
     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三讲 三十而立
     孔子私学的培养目标:价值的承担者,文化的传承者,社会的管理者。
     孔子讲《诗经》:兴观群怨。兴:把人培养成有情怀的人,把人培养成有性情的、有热情的、有温度的 人(情感教育);观:把人培养成有洞察力、有观察力、有判断力的人(理智教育);群:把人培养成 有群体意识,有公共意识的人(道德教育);怨:把一个人培养成能够坚持自己独立见解,能够对社会进行批判,并且善于批判,在融入集体的同时,能够保持一己独立的人。(个性教育)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是人的生门,邪恶是死门,在死门中是侥幸,做人要正派。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当老师一定要教人走正道,一定要教人做一个正派人,这是一个底线。
 
 
第四讲 问学老子
     老子提醒孔子:人生不仅要懂得进,还要懂得退;不仅要直行,有时候还要迂回;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不仅要懂得坚持,还要学会放弃;不仅要坚定,有时候还要灵活”
     《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一个完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是看你有了什么,而更多的是看你没有了什么--有一些东西,只要 你没有了就会幸福:没有过多的欲望、不良的欲望、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的欲望,没有很多庸俗的想法 ,内心达到一种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五讲 流亡齐国”主要通过几个典故介绍了鲁国和齐国的政治,格言警局不多。
第六讲 四十不惑
     一个人的境界,不是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知识不在于它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它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它能够深入的深度。
     孔子“不惑”的含义:1.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2.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
    读书是用来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的。知识的可贵,不在于面有多大;知识的可贵,在于它能否形成我们的判断力。我们读完论语,能不能像孔子一样,学会对事物做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
     每件事物除了事实判断外,我们还要做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就是你这种判断会带来什么样的道德后果。孔子在我们认为正确的地方看出了潜在的巨大的危险,这就是价值判断力 
【 精神品格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百度】,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