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 求生极乐
昨日有位信众同我讲,法师:你讲到破我执、法执,为什么要如此呢?破我执、法执,就是教我们一步一步深化。太虚大师讲过:完成在人格,仰止到佛陀,我们首先破着这二种执,由人格的完成进一步到完人、圣人、罗汉、菩萨,到破法执,程度更高。
心经讲:观世音菩萨,行深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破我执、破法执。因我们做不到如是观,容易随境而转,故一定要破执,破我执、法执,对念佛人非常重要,如果破了这二种执,我们就来去自如,如我们有大乘菩萨的精神,我们就会来去自由,不住涅盘,大家要明白,这对我们很重要。
以前所讲到初祖慧远大师,也是一样的,以持名念佛为首要,他讲到念佛三昧的问题,讲到将一切烦恼证悟,至清净的如来藏。我们讲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个人都有如来藏的清净心,但我们自己不知道,如我们通过念佛,将一切烦恼去尽,通常我们讲道,耳根、眼根做不到,本性上清净自然,我们通过念佛,将一切障碍清除,他讲道情执,从始有碍和我并生,众生通常都是情执,我们身体发肤受诸父母,无法超越情执,通过念佛达到清净自然的目的,我们要好好念佛。
他在庐山时有一百二十三人,同他立誓求生西方净土,他感受到人生非常短暂,生命无常。生死就在须臾之间,不呼吸生命就完结,到那时我们资粮不够就去不了极乐世界,所以通过念佛,将妄想去除。他们念佛不像我们般短暂,我们打佛七念,他们昼夜念,我们现在无法做到,以后要精进佛七,达到一心不乱,这要各随因缘,当时慧远大师一边领诵念佛,一边研究大乘经典,那时佛法来到中土佛经很少,故他派弟子到很远的西域取经。后来鸠摩罗什来到,他又派两个弟子道生、慧观去学龙树空的思想,当时对空把握不够好,因为龙树菩萨的思想尚未传到中土,他在中土写佛性论,鸠摩罗什看到非常赞叹慧远大师,说他讲的与佛法经典很吻合,故他的智慧了不起。当时对缘起性空的思想还不了解,但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真是菩萨再来,阿弥陀佛再来,不简单。他在东林寺念佛时成立了「白莲社」专门研究佛法经典,三十年未出过山,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一天不出门都心慌,要想去街,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当时皇帝下旨,沙门出家人见皇帝要跪拜,他写了一本《沙门不见皇者论》,第一个提出出家人了脱生死的根本思想,见到皇帝不需要下跪,不需要在皇氏的下面。他对佛教的基本精神,沙门的尊严做得相当好。
他是有修有行的人,他三次念佛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但并未跟人讲,据东林传记载,公元四一六年七月,他在东边般若塔入了禅定,达到一心不乱。他在定中又见到阿弥陀佛,这是第四次见到。当时有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极乐世界的总总,如阿弥陀经描述的一样,当时阿弥陀佛对大师讲,我今天以我自己本愿的力来安慰你七日后你就会生到极乐世界,当时见到与他一样念佛的有慧持、慧勇等。以及和他一同发誓菩萨信众都在他身边,有的问慧远大师,以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最早,为甚么来得那么迟呢?他突然醒悟过来,此时他对求生西方净土更加坚定,把自己要讲的要做的事全部安排好,到八月六日他就入定了。八十三的时候圆寂。他对佛法的流通,净土的弘扬,作了很大的贡献。唐宋皇帝封了他很高的名誉,正觉大师、变觉大师、圆悟大师表扬他对佛教的贡献。他的著作很多,他对净土思想影响很远。之前中国无阿弥陀佛像流通,他自己作佛像来念佛,十分了不起。以我的看法,他一定要阿弥陀佛再来。我们净土称他为第一祖,净土宗不像其他宗派用传承的方法,我们尊自为祖,是因为他的德行,他对念佛思想好像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对持名念佛增加信心,大家一定要追随我们的祖师,求生西方的意愿。今天我们知道念佛是储备资粮,资粮不够就无办法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如佛经中有讲到,不可少福德因缘往生彼国。我们从六度漫行,大乘精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步一步坚实、坚定的念佛,一步一步念佛,相信第一组一早在等我们,他可能问我们你们在西方寺打佛七念佛,我己经等你们几百年了,我们应以慧远大师为榜样,真正拿点精神出来,一齐精进,求生净土。我不想慧远大师问我们为甚么大家一齐在西方寺念佛某某某为甚么未到呢?我想大家求生西方净土,一齐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