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史》 盛世筑丰碑
2010-02-05

《甘肃通史》 盛世筑丰碑

来源: 甘肃日报  2010年02月05日 11:23

  要说2009年甘肃宣传思想战线的大事,《甘肃通史》的出版无疑是其中之一。这部共八卷近400万字的皇皇巨著,经过专家学者与出版工作者6年的艰辛努力最终出版发行,使甘肃史学界、出版界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该书全面反映了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填补了甘肃省没有系统反映甘肃历史和省情大型通史的空白,是甘肃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更是一座丰碑。《甘肃通史》出版一个多月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欢迎。近日,我们走近《甘肃通史》的策划、编辑、出版等“主创”人员,对其核心内容、编纂过程、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内容:400万字讲述甘肃历史

  甘肃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8000年星移斗转,三千里古道驼铃,甘肃在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甘肃通史》正是一部系统“讲述”甘肃全貌的历史巨著。无论时间的跨度,还是内容的浩繁,《甘肃通史》堪称划时代的重大力作。该书从远古到现今,按时间顺序和发展阶段分为8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中华民国卷、当代卷,总字数400万字。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展示了甘肃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多彩的民族生活以及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甘肃通史》主编为著名学者、兰州大学教授刘光华先生。各卷的作者分别为祝中熹(先秦卷)、汪受宽(秦汉卷)、赵向群(魏晋南北朝卷)、尹伟先、杨富学、魏明孔(隋唐五代卷)、刘建丽(宋夏金元卷)、武沐(明清卷)和宋仲福、邓慧君(中华民国卷)。先秦卷主要阐述了甘肃地区的建制由来、自然环境和生态变迁。以后的各卷都按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做了翔实的介绍。而且作为通史研究的一项尝试,每卷卷首作者均撰写了该卷历史概述,以期做到前后呼应,并做到阐述历史与分析综合的有机结合。据介绍,第8卷为当代卷,是甘肃社会主义建设60年的历史,目前正在撰写,力争在今年出版发行。

  有关专家认为,《甘肃通史》是一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有其鲜明的特色。作为一部地域史既有一般通史的性质,也具有地域史的特色,将通史与地域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每一时代都分别就政治与军事,经济发展,文化与教育、社会生活与风俗方面展开探讨,用关注社会各阶层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编纂;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作刻意地拔高,尤其是对盛唐时期甘肃的社会经济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客观公允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甘肃少数民族创造历史的伟大业绩,着重阐述了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和相互融合的历史;通篇文字优美,总体构架设计合理到位,内有插图,装帧简约大气。

  编纂:为了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这是甘肃几代人的期盼与等待,编写这样的书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我们怀着严肃、负责的态度将它呈现给社会各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通史》总策划周德祥如是说。《甘肃通史》的编纂出版,可谓一波三折,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甘肃史学界、出版界曾5次提出编写《甘肃通史》,但都未能如愿。直到1989年,西北师大组织一些专家编写出版了《甘肃古代史》和《甘肃近现代史》,此虽为甘肃通史类著作的发轫之作,但对甘肃历史的叙述和分析都较为简略,尚不能更为全面、科学地反映甘肃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此后近20年来,甘肃地方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编写一部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反映甘肃悠久历史的《甘肃通史》的条件完全成熟。

  《甘肃通史》从立项、策划、编写再到出版,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2006年省上将其列为甘肃“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并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省新闻出版局、省文物局、省档案局等相关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给予鼎力支持。具体负责编辑出版的读者出版集团则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审读,在《甘肃通史》立项、编写、出版、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力求将《甘肃通史》打造成“立得起来、传得下去、读得明白、拿得出手”的优秀力作。

   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黄强告诉记者,将《甘肃通史》的出版任务交给甘肃人民出版社,是因为该社积累了做重大书、重点书的经验,编辑力量强,工作效率高,政治责任心强。从策划方案设计到作者的选定,都是十分严谨的。组织省内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10多位对甘肃历史深有研究且学养深厚、学风严谨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凝聚力强,不怕辛劳的编委会。编纂过程中,编委会积极搜集最新的考古资料、外文资料、档案资料和民间资料,参考借鉴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全省各地实地调研和考证。

  “在编写过程中,大家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编写方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甘肃人民出版社图书出版中心主任李树军说。李树军是《甘肃通史》编纂出版的主要组织实施者之一和责任编辑,他告诉记者,2003年10月《甘肃通史》立项,2004年上半年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2006年下半年作者陆续交稿,但直至2008年5月才全部定稿。因为从作者交来初稿到定稿,要组织相关专家严格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大多初稿都经历数次修改,有的修改面达50%以上,个别章节甚至推翻重新撰写。正如总策划周德祥所说:“《甘肃通史》的主编刘光华先生,以耄耋之年,不惮其劳,总纂大纲,审读稿件,其认真负责、敬业的精神,令人感佩至深。各卷撰写者数易其稿,耐心细致地听取各方改进意见,撰稿过程中字斟句酌,呕心沥血,其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令人铭念至深!

  价值:意义非凡的“大”书

  省委书记陆浩在《甘肃通史》总序中指出:“一部《甘肃通史》,浸润着这块土地上特有的人文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这是我们走向美好明天的精神动力。”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评价说:“《甘肃通史》反映了甘肃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成果,体现了我省史学发展的最新水平,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

  对《甘肃通史》价值和意义的评价,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黄强则用了“三个第一”:甘肃有史以来第一部多卷本的通史;甘肃第一部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编纂的大型通史;第一部重点关注社会生活史、关注下层民众的通史。

  对于这“三个第一”,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汪晓军也有深刻理解,他认为全书的编撰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本质要求,纵向反映了甘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继承性,横向体现了甘肃历史存在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纵横交融,体系完整,浑然天成;全面吸收和合理利用了古今中外学者对甘肃地方历史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关于大地湾、马家窑、礼县大堡子等历史遗存的现代考古成就,揭示了先秦时期甘肃先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发展成就;积极吸取了史学界关于甘肃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大量引用敦煌学研究成果,准确反映了甘肃历史的真实面貌,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而且也标志着现代地方文史研究已经走出地域限制而步入学术前沿。该书也是向国内外展示甘肃形象的精美文化名片,筑起了一座传承陇右文明的丰碑。

  主编刘光华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对《甘肃通史》做出了评价,他认为《甘肃通史》是阐述甘肃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甘肃历史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著作。编写甘肃历史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鼓舞甘肃各族人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这是甘肃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甘肃通史》的成功出版,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吉西平比喻成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他说,《甘肃通史》的编写出版,集中了省内各级领导、史学界、出版界等多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并通过重点投入,实现了打造精品图书的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甘肃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同时也为今后精品图书的重大选题策划、组织实施和出版拓展了渠道,积累了经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