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台湾学习人间佛教建设经验
来源:21CN综合 2010-02-03 08:43:24
中国佛教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之后,曾一度成为打压和批判的对象。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大众的需求下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又慢慢地重新获得了重兴的机遇,至今很多寺庙都已经颇具规模。
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学习佛法,去各大寺院参访、礼敬和捐赠, 寺院也因此而积累了不少的重建扩建寺院的费用。改革开放之后佛教重建的第一任务,被普遍认为是文革时期被摧毁寺院的重建,然后才是僧团人才的培育。寺庙建设起来之后,各地的佛学院也纷纷开设,为全国的寺院培育僧才。为了加强和南传佛教国家的联系,学习南传佛教的精华,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还送过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僧人去斯里兰卡等地留学。而藏传佛法也因其独特的传承和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学佛者前往青藏四川地区学习。南传和藏传佛法的传承,历史以来第一次像两条奔涌不息的江流,为大陆汉传佛教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但是以上所提到的中国大陆佛教的努力,但还是停留在建设寺庙,培育僧才,学习佛法的层面上,实际上还需要有更多的方面需要更进一步。譬如寺庙和社会的互动,僧人和社会人群的交流和引导,寺庙财务和管理的现代化等。现在的大陆寺庙的功能,还大多局限于为亡人超度,为生人息灾的服务上,而忽略了对社会群众生活上的引导。早在民国时期,面对当时佛教界的重死人、鬼神的现象,太虚大师感到“一种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悲哀”, 而提倡“人间佛教”的建设。“人间佛教”是佛陀时代的佛教情怀在当今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一方面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佛教的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时代的特征。
自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以来,中国大陆的赵朴初等,台湾的印顺、星云等继承和发扬这种理念,开创了佛教的新局面。人间佛教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必然具备某些时代的特征,这是它区别以传统佛教之处。
人间佛教的对象上说,它是以人为本的, 印顺法师把佛陀必须在人间的理由归结为:环境、惭愧、智慧、坚忍四点。以人为本是人间佛教的本位和着脚点。因此在接迎世间众生的方法上,强调通过兴办各项世间事业的方式来推广佛法,摄受众生。台湾佛光山等几大道场继承人间佛教的理念,通过兴办各项事业,如文化事业(印经布施,学术论著,杂志小品,书画艺术,佛像雕刻,科技文学等),教育事业(学院禅林,佛教大学,社会义学,传授戒法等),社会慈善事业(赈饶施贫,养老育幼,行医救人,戒杀放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植树造林,兴建水利,筑桥铺路,急难救助等),摄受众生,让佛教走入千家万户,走入亿万人的心灵。这就是星云大师“从寄生寺院转移到事业上来。适当引导大众的正业,来过合理的经济、伦理、政治等生活”的理念的具体展开,也是太虚大师“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的理想的具体落实。中国寺庙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不乏资金和人才,缺的可能就是这种人间佛教的理念和精神,特别是实践的经验。 这一点上,台湾佛教的建设经验非常值得大陆佛教的学习。
当我们向佛光山的佛学院院长永固法师说希望以后能尽自己的能力多带一些大陆的法师过来学习的时候,永固法师笑着说,居士们也应该来,否则只有法师觉悟了,居士护法群体没有觉悟,也是艰难啊。团友们闻之都非常赞同。
同行的明奘法师在大陆的各地兼任八座寺庙的方丈和主持。在他管辖的寺庙内,僧人以学法、禅修和开展活动引导大众为主,从不为了挣取费用而操作度亡息灾法事, 也不允许当地相关部门通过任何方式利用寺庙来经营商业等等,为此他还立了规矩,但凡各地寺庙有请他去当方丈或者主持的,必须符合他的这些宗旨,不能让寺庙沦为挣钱和为当地官商盈利的工具。明奘法师也因此遭遇不少的挫折。他说:“中国佛教的现状,和太虚法师所面临的民国时期的佛教的各种流弊比较,其实没有太大的改变。从内部管理制度到对外的人群关系上都是如此。所以今天的大陆佛教僧人常有受人非议,社会地位不高,是有其深刻地原因的;而台湾佛教继承太虚法师的理念之后,经过几代高僧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僧人们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羞愧,也确实非常值得大陆的僧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