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3 8:38:58 江门日报
代课教师的清退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教育和民生事件,牵涉到我们这个社会对待特殊教师群体的公平与社会和谐。近日,江门电台对我就此问题进行采访,同为教师的我感觉有些话还是想再说说,希望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代课教师”在政府文件中是指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这一定义本身就存在问题,他们其实并不是“临时”的,很多人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年或者数十年。使用他们时,并没有做临时的安排,而是当作编制内的教师一样在安排工作,长期享受着同工不同酬的待遇。严格地讲,应该是没有编制的教师。如今,广东有5.8万代课教师就是这样一群教师队伍里面的“农民工”。 代课教师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教育部在总结其原因时,大致归结如下:一是有的学校教职工编制相对缺乏,聘用代课教师以缓解教学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是学校拿出适当比例的空编用于聘用代课教师,有利于搞活学校内部的用人机制,还可避免今后因生源萎缩而带来的教职工分流压力。三是政府为节约财政,没有投入应有的教育资源,使有的学校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这三方面原因,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政府的作为。我在农村当知识青年时,生产队小学就有了这样的老师,当时叫民办教师,可见问题由来已久。所以,国家提出要解决全国数十万代课教师的问题,广东省政府制定了转为公办教师、转为在编教辅岗位、转为合同聘用教师和辞退的路线图,希望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 侨乡的代课教师与全国的情况很相似,他们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很贫乏、公办教师突出欠缺的乡村学校,尤其是恩平、开平、台山、鹤山偏远的乡镇。在那些教学条件远不如城市的乡村学校里,正是这些代课教师与公办教师一道托起了乡村教育的蓝天,他们对待学生、对待教育工作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代课”的而减少身心投入,同样是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使一批又一批乡下的孩子接受了正常的教育,为国家承担了实施义务教育的重任。至今已经生活在城市的不少家庭的孩子或者不少市民自己,可能都接受过这些代课教师的教育。 我们曾经为电视里那些边远、贫困乡村“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代课教师对教育的忠贞和奉献所感动,也曾经为代课教师先进代表的巡回报告撞击心灵而流下热泪。那时我们一定在想,他们很崇高,是共和国的脊梁,社会应该感谢他们! 到了今天,对他们的安置仿佛并没有因为我们看电视、听报告时的感动和崇敬而得到完全妥善的处理,全省还有几万代课教师在“清退”风声日紧的冬天焦急而无奈地等待。 省政府制定的路线图,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了代课教师的不同情况。转为公办教师、转为在编教辅岗位、转为合同聘用教师这三种办法,对能够成功转换的代课教师确实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安排。同时,我们从去年9月10日,宋海副省长对一些地级市在这一问题上的不作为表现所做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中,有理由为多数代课教师能否获得这样的安置而担忧,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代课教师要面临“清退”的命运。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政府就应该做出更合情合理、更人性化的安排,给这些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更妥善的处理。他们在代课期间对社会的贡献与其所得是不成正比的,同工不同酬,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他们挣的是买白菜的钱,操的是卖白粉的心”,话糙理不糙。在清退他们时,我们首先应该给予被清退代课教师不同比例的经济补偿,既是补偿多年来不能同工同酬的亏欠,又是帮助他们比较顺利地渡过转型期和今后生活的困难。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助他们购买社会保险,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真希望,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让我们对代课教师的感激和崇敬,变得更切实一些。
来源:江门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