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要喝一杯“优质奶”
2010-02-02

2010年02月02日 08:20:07  来源:广州日报 

 

    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涉案者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原料,生产乳制品。全国食安办日前表示,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2月1日新华网)

     时至今日才发出“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是一件幸事,还是一种悲哀?问题奶粉,让多少本来健康活泼的幼儿身心很受伤,让多少家庭蒙上难以挥去的生活阴影;也让一些昔日辉煌的民族企业“鹿死自己之手”,或重创自己的品牌,整个奶企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让相关职能部门的履职履责也严重“结石”,虽然有关责任人“引咎辞职”,但“责任结石”并未“砸碎”。

    2009年暴露出来的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与其说,原料是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倒不如说,“原料”是2008年问题奶粉事件没有处理到位、没有引起深刻反思、没有建立严格而可行的食品安全检查监督体系。奶粉事件让“免检”制度寿终,但食品安全并不会自行“安全”起来,当时就有人提出:“免检”去了,“安检”快来,赶快给食品穿上“安检”外衣。

    实践无数次证明,企业的自律是很脆弱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蒙牛等奶制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曾联合发布“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有多少企业兑现了自己庄严的承诺?除了查获的问题奶品,还有多少仍在“潜伏”?还有多少问题奶品正在“酿制”?企业的“道德血液”靠自我生成,更靠周密的检查监督机制“合成”,很多新鲜血液恰恰靠外力的“注入”。

    这次彻查是又一次“亡羊补牢”,能否真正“补牢”,民众在期待。有必要提醒的是,“彻查并坚决销毁2008年问题奶粉”不是终极目标,更要将食品安全的“安检”制度“补牢”。如果没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安检”制度要喝一杯“优质奶”、“安全奶”。(王旭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