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周末 作者:陈瑶 2010年01月29日08:12
教育不均衡固然有失公平,然而我们也不能追求绝对的教育均衡。比如,北京可以有北大,但却没有必要在每个县城都建一所与北大同等水平的学校,不能将县城没有北大当做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来看待
“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去年11月,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如此描述当前义务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教育均衡化是破解教育不公平的一把重要钥匙。这些都不是新的提法,但在具体实施教育均衡化时,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均衡化的原因是什么,均衡化是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均衡化是不是就等于实现了教育公平?
教育不均衡基本源自三方面原因:
一、教育资源稀缺,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二、政策偏向,就像一个县级单位总会重点打造1至2所学校。这也是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最被诟病的地方,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政策偏向也是由教育资源稀缺引发的;三、由社会发展空间结构约束引起的不均衡。它产生的是绝对不均衡,由社会资源分层积聚现象引起,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比如首都总是比省会城市资源更多,省会城市又总是超过一般城市。在这个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农村。
教育不均衡固然有失公平,然而我们也不能追求绝对的教育均衡。比如,北京可以有北大,但却没有必要在每个县城都建一所与北大同等水平的学校,不能将县城没有北大当做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来看待。所以说,教育均衡化是为了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但教育均衡化并不是目的本身。
假设我们坐在一张大桌前吃饭,只允许我们夹面前的菜,那显然是不公平的,那如果每样菜都给我们盛一点在面前,是否就是公平了呢?未必,因为有的人喜欢土豆多一点,有的人却更喜欢豆芽。由此而言,我们真正想得到的公平,是有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学校可供选择。
另外,将教育均衡作为目标,还容易犯“削峰平谷”的毛病。
假设我们给现在的学校打一个平均分,在实现教育均衡化以后再打一个平均分,倘若现在的平均分比实现均衡化以后的平均分还高,那么,这个教育均衡化就是一个低层次的均衡,是在简单地将手段当做目标本身。相信这样实现的教育公平,肯定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那种公平。
谈到教育均衡,日本教师的轮岗制度最近被频繁提及。日本的教育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不得超过5年,一般3至5年内各校间就必须进行师资轮换调整,以此来保证各校间的相对均衡。暂且不论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范畴,轮岗制度有可行性。即使在我们这儿同样拥有可行性,但这种割裂教师与学校之间文化联系的方式,恐怕也只是实现了老师去不同层次学校任教的均衡,而非学生受教的均衡。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实现教育均衡化,必须依据教育不均衡的原因以及均衡化的目的去实施,否则均衡化将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