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作为在军事与文学上皆有所建树的一代风流人物,曹操历来备受学术界和民间关注。对于这位"一代奸雄"的长眠地,坊间一直不乏各种猜测与传说,其中"曹操有72疑冢"的说法流传较广。
岁末年初,河南文物局正式宣称发现曹操高陵,此事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墓葬发掘地河南安阳一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这场跨年度的学术之争急速升温,成为2010年伊始一件耐人寻味的文化事件。
与河南官方不容置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魏武王曹操高陵的真实性受到了外界的普遍怀疑。关于曹操墓的真假问题引发了一场席卷学术圈和民间的口水大战。与此同时,一些舆论或明或暗地点出河南方面迫不及待宣布考古结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动机不无瓜葛,甚至有网友将其与曾轰动一时的"周老虎事件"相比较。
从某种角度来看,激烈的学术争议有助于我们探求与接近历史真实。这场文化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大众话语对学术权威的挑战,则凸显出当前学术文化公信力的滑坡。
值得深思的是,在历史文化遗存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富矿"的当下,功利与浮躁之心泛滥,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被严重透支。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2009年12月31日,“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真假之辩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消息不胫而走。这则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考古消息不仅令学术界为之轰动,而且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阅读全文

醉翁之意不在酒?
众声喧哗背后,公众的质疑透露出怎样的信息?是大众话语对于学术权威的挑战?是学术公信力的下降?抑或是在商业利益裹挟下,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愈来愈倾向功利化?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历史文化名人的"资源保护"意识愈来愈强,各地争夺文化名人的事件一再上演,譬如梁祝故里十地共争,李白故里的安陆、江油之争等等;各种与历史名人相关的公祭活动、文化节庆活动也如火如荼:炎帝、舜帝、老子、孔子等公祭活动成为2009年的一大文化现象。而其背后则或多或少活跃着地方政府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影子。>>>>>>阅读全文


如何保护文化之根?
对于历史遗产的探究与保护使得民族文化精神得以薪火相传。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探索研究历史的真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
值得肯定的是,持续升温的曹操墓真伪之辩,反映出大众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体现出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往事越千年",对历史文化的"百家争鸣"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深地接近与认知历史的真相。>>>>>>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