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1日 08:42:29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消息不胫而走。这则原本属于专业领域的考古消息不仅令学术界为之轰动,而且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国内学术界形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围绕曹操高陵的真假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都拿出自己的证据,言之凿凿难分高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最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足以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然而以知名学者马未都为代表的反对派对这一论证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判定此墓为曹操陵墓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众多知名学者纷纷参与,一浪高过一浪的争论让真相扑朔迷离。

2009年12月31日,“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现场。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有专家建议如果寻到曹操的后人,用DNA比对技术来判断墓中头盖骨的主人最为可靠。但这一设想很快被业界推翻。
与此同时,曹操的家乡安徽亳州对外宣称,将于今年发掘整理曹氏宗族墓群。
与学术界的观点交锋多从专业角度出发不同,社会公众对考古结果的质疑更多地源自于地方政府对历史人文资源的功利化心态,认为对于重大考古发现的认定应该持慎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