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洗脚 怎变得惊世骇俗
2010-01-21

 2010-1-20 21:54:00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丰都县星火学校校长郑天云在家长会上突然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给母亲跪下洗脚,伴着《母亲》的旋律,一边洗一边教育学生父母操劳之不易。有人落泪感动,也有旁观者质疑是替个人和学校炒作。这位校长则称当代学生“感恩的心太淡薄”。
  对于郑校长的“惊世骇俗之举”,多数人给予了肯定,并厌倦于纠缠是否作秀。如果说用“作秀”打包一切引人注目的行为流于粗暴与浅薄,在校长洗脚这个话题上,舆论更多地倾向于细腻的反思与追问。
  ■支持
  重“知”还应重“行”
  自从“作秀”这个词被发明后,戳痛了不少披着“真诚友爱、公平公正”外衣的虚与伪的虚情矫饰之举。但“作秀”也成了一些人字典里的万金油,不论青红皂白、贤愚不肖,遇啥不顺眼啥便成了“作秀”,却不肯承认自己其实有一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位校长用“现场为自己的母亲洗脚”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感恩亲情的课,笔者看不出有任何作秀的成分,或者说如果这也算是一种作秀,那么何妨有更多这样“利己利人、教化大众”的“作秀”。
  现实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德育”须躬行。郑天云校长为母亲洗脚,如此质朴又如此真实,它所带给孩子们的震撼会比任何一个抽象的思想品德故事都来得更强烈。郑校长的“壮”举,不仅为在场的1200位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亲情感恩课,也为我们重“知”不重“行”的“德育”方式上了深深的一课。所以,不要急着说这是作秀还是炒作,先让我们屏气凝神地自问一声:我为母亲洗过脚吗? 王艳春
  不必吹毛求疵
  按说,孩子给父母洗个脚确实没什么,但曾几何时,当父母给孩子洗脚成为共识时,孩子给父母洗脚自然成了“颠倒是非”的有点不可思议的“返祖现象”。诚如郑校长所言,孩子培养问题、家庭教育、学生不懂孝顺问题,令人担忧。大而言之,现在的不少孩子因为溺爱或缺少必要的“苦难”,而沦为不堪大用的“废材”之现象,并不鲜见。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当然,洗脚仅仅是一种形式,其深层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当然,要做到这些,给母亲洗脚仅仅是其中一个渠道,给母亲洗手、洗衣、做饭,甚至仅仅给父母一个关爱的问候与眼神也可以。校长给母亲洗脚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我们都有所忽略,郑校长用自己的言行作为一种榜样,也是可取的,值得肯定,是不是作秀则不必说。作为社会,在教育方式上不要过于挑剔、吹毛求疵,应给予更多鼓励、支持。  邓子庆
  ■启示
  要直白更要长远
  与其纠缠于是否作秀,不如想想事件背后所揭示的无奈现实。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教育开始需要以这种“惊世骇俗”的方式来进行?有些学校德育工作,总是进行生吞活剥式的简单图解,追求新奇、贪图轰动。实际效果如何倒在其次,关键是要留存影像文字资料,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即可。工作一阵风,今天来个母亲节诗歌朗诵会,明天去趟福利院,毫无系统性长效性可言。寒风中,学生们的泪水很快就会风干,随着泪水风干的也许还有部分人的廉价情感。
  人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其思想行为是在各式力量长期作用下的产物。德育要想“毕其功于一役”,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次洗脚的行为,带来的震撼只能是短暂的,无法持之以恒。有句话讲:“学校教育十年的功效,也许会在现实的一夕之间土崩瓦解。”也许夸张,但却也揭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道理:学校教育绝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感恩心匮乏是整个社会病症的表征,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我们需要郑校长这样的“直白”教育,但更渴求“润物细无声”式的长远策略。 雷志华
  ■观察
  不要廉价的品头论足
  让人感动的东西往往是稀缺的。当我们被央视播放的一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感动多年后,看到现实版的郑校长当众一跪为母洗脚时,却仍不能马上认出他母亲就是广告中那个贤惠的年轻媳妇,甚至还对他产生非议。这只能悲哀地证明,多数人都是廉价的感动,感动之余,还是会“以善小而不为”。
  不管报恩还是感恩,都是一种感激文化。至少为母洗脚是感激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为这种现实版的“妈妈洗脚”而感动。若跳出具象的“洗脚”问题,讨论感恩意识的稀缺,也要辩证地看。不能光埋怨现在的孩子不知感激,还要反思社会文化和教育中有没有需要作出针对性改变的地方。比如,教育孩子,首先要塑造他们良好的文化行为。让孩子在感激而非怨恨中成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和珍惜现有的,而不是老记挂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就此而言,不管看到哪种形式的“妈妈洗脚”,我们都更应关注其公益价值,而非只盯着“广告”的一面,进行廉价的品头论足。 邱果果
  对冷漠症的最好矫正
  感恩意识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空白只是一个方面,家长溺爱纵容是更重要的原因。某地成人节上,一位年满18周岁的学生的成人誓词竟是“今后,自己的袜子自己洗;爸妈忙时,自己学着给他们做饭……”而这样的事情,对许多家庭来说已见怪不怪。
  因此可以说,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什么才是对人间良善的最好坚守和延展?星火学校校长当众给母亲洗脚的“公开课”,无疑是契合现实需要的真正素质教育。当然,我们需要的不是给母亲下跪洗脚这一形式,而是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表达感恩之情。如果你足够懂得感恩的话,你不下跪又何妨?如果你不懂得感恩,你天天给母亲下跪又能如何?重要的是要有颗感恩的心,这才是该命题的价值所在。 马广志
  ■延伸
  对拜年通知的讽刺
  教育界这两天很是热闹,先有教育部要求各学校春节组织学生给祖国拜年,后有校长当众下跪为母亲洗脚,在笔者看来,为母亲洗脚是对教育部拜年通知的有力讽刺。
  教育部要求为祖国拜年的内容大而空不具操作性,只是读读这些规定的客套语句就是拜年,显然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作秀。星火学校校长郑天云当众下跪为母亲洗脚,与教育部拜年相比而言更具有实际教育意义。我们不妨来看教育部拜年的通知,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通知中竟然没有给父母拜年的内容,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育我们,到头来连个拜年的名分都排不上,这很是让我们感到悲哀,试问: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再“六拜”,又有什么价值呢?欲“六拜”先拜父母这才是真理,或许郑天云当众下跪为父母洗脚的初衷也在于此吧。  吴献坤
  ■档案
  “下跪洗脚”太沉重了
  “下跪洗脚”把感恩搞得太沉重了。感恩和任何一种美好道德一样,它是会带给人心灵愉悦的。一个感恩的人往往是快乐的人,他感恩报恩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1月20日《广州日报》)
  期待类似的作秀更多些
  我们期待着,为父母洗脚或其他的感恩等类似的“作秀”行为能够更多一些。尤其是在日益增多的老人需要关照的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类似的感恩教育,即使被冠以“作秀”也非常值得。(1月20日《每日新报》)

来源:北京晨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