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宗历代祖师传略
门人怀感,证得念佛三昧,现身说法
善导大师的众多门人中,以怀感、怀恽最为著名。怀感法师撰写《释净土群疑论》,被奉为净土圭臬,是净宗学人必读的论文。
怀感法师,初时学唯识与戒律,博通经典,但不信净土法门,后来在光明寺拜见善导大师,经大师化度,及得到大师的勉励,入道场精勤念佛二十一日,但仍然不见灵瑞,恨自己罪障深重,欲绝食而死,被师阻止,及授以真传。怀感法师听劝而更加专精念佛,三年后感得灵验,见金色玉台。证得念佛三昧后,怀感法师现身说法说:「我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佛,故现在对大众开示念佛的方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称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与口互相连系,若百声,若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称佛名时,不管念多少,必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否则,罪不能灭,心便散乱。心乱时,须大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
门人怀恽,纪念大师,亲建善导塔及香积寺恽
怀恽法师,在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到光明寺善导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大师入寂之后,怀恽师率领徒众,在终南山的神禾原,以砖建灵塔安葬大师,后人称为善导塔,并在塔的旁边建伽蓝。后来,更在塔旁建造香积寺,寺内供奉大师的遗像,香积寺因而被视为净土宗的发源地。
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四日,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周年时,日本净土宗派了二千多人的代表团,在香积寺举行隆重大法会,并赠送善导大师像及供品等。怀恽法师除为大师造塔建寺外,更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寂灭后被谥为「隆阐大法师」。
孟铣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赞赏怀感与怀恽二师,是导公的神足!
结论
A. 古之行者,都以禅修为主,由慧远首倡「观相念佛」及「禅定念佛」
自古以来,中国佛教的行者,受根深柢固的儒道思想影响,及大乘各宗派的熏陶,都以禅修为主导。是故,初期由庐山慧远大师,及其他大德所弘传的净土法门,大都以「观相念佛」、「禅定念佛」求生净土。
B.昙鸾推行《观经》「十念往生」,首开「持名念佛」先河
到昙鸾大师在菩提流支处得到《观无量寿经》后,撰写《往生论注》二卷,此论乃是为世亲菩萨的《净土论》作批注,及揭开龙树菩萨的《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分别,说明他力的法门,谓往生净土的主要原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更以《观经》所说的「十念往生」以显发教义,开始兴起「称名念佛」与「禅定念佛」并行,使持名念佛法门暂露曙光。
C.北周武帝排佛,净土法门受挫最深
不久之后,北周武帝排佛,佛教出现危机,当时又有三论宗诸师,以自宗的见解,而判认《观经》系以观佛三昧为宗旨;认为净土往生之说是有相之见,「十念往生」是有愿无行的方便教法,于是诸多排斥净土法门,令净土教受挫颇深。
D.道绰着《安乐集》,令禅净合一,改「禅定念佛」为「口唱念佛」,以身作则,每日念七万声
后来,道绰法师在玄中寺,偶然读到昙鸾的碑文,即转修念佛法门,并依照《观经》而撰作了《安乐集》,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门及净土门,叙述净土三经的要义,又依据《大集经》的五个五百年说,主张当时为第四个五百年,末法众生根钝,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才能得救,于是极力劝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以此破斥诸说的谬见,并将「禅定念佛」改为「口唱念佛」,以身作则,每日称佛名号七万遍,直至八十三岁为止,毕生不断讲解《观无量寿经》超过二百回,使净土宗渐与禅宗融会,令「禅净合一」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之一,对净土教影响尤为深远。如果说道绰乃净土宗的真正始创者,亦不为过。
E.道绰的生平
十四岁出家的道绰大师,少年便广习经论,尤其精于《大涅盘经》,曾开讲此经二十四次。大业五年,即公元609,道绰师四十八岁,转信净土后,主张不论出家在家,都应以念佛为要务。念佛时,可以小豆粒记数,称为「小豆念佛」,是我国数珠念佛的始创人。贞观三年,即公元629,绰师预感知至,召集四众弟子送行时,忽然见昙鸾大师现身,说师余寿未尽,更奇怪的是,七十多岁的绰师,竟然长出新齿,太宗皇帝也觉奇异,而特别来到太原与绰师相见,并送绰师很多珍宝。师八十岁时,依然神气焕发,每每与人谈起净业,便津津乐道。贞观十九年四月示寂,世寿八十四岁。
F.净宗学人的疑惑
如所周知,昙鸾与道绰二位大师,对净土宗可谓功高德盛,但令人费解的是,为甚么净宗十三祖之中,竟没他们的地位?这悬案一直埋在许多净宗学人的心里。作为道绰大师嫡传弟子的善导,与昙鸾有明显的传承脉络,因此,集大成的人列善导师为二祖,以作代表,亦实至荣归,及稍慰不平者的疑感。
G.善导大师的净土观
善导大师,承集昙鸾及道绰的大成,肯定观门能速超生死,不必走迂回的弯路,是故反对杂修,常劝专修净土。
更因为感到诸师未解《观经》的经义,于是撰着了《观经四帖疏》,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观为定善,最后三观为散善。特别强调他力信仰的重要,主张一切善恶的凡夫,都可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以称名念佛为正行,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行,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念念不舍,乃至十念,即可往生净土。提出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凡夫如能做到《观经》所说的三心,及起行作业,便可仰仗弥陀愿力而得生弥陀报土。
H.善导对“三心、起行”的诠释
三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行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即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等,四种方法修持净业,以此理论来发挥净土立教的本旨,为净土宗建立严谨的体系,更以言传身教,在阐弘净土过程中,掀起飞跃猛进的「持名念佛」风潮,坚固了「持名念佛」的基础,改变当时崇禅贬净的趋势,被誉为弥陀化身。
明朝的莲池大师曾经赞叹说:「善导和尚,世人相传是弥陀的化身,见他的行为精严,做利生事业的广大,万代之下,仍然能感发人的信心。若非弥陀,亦必是观音或是普贤的应化身了!」
大师对净土之贡献及成就,非是区区笔墨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