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年前,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决然的姿态表达了中国人不愿再做烟瘾奴隶的决心,一举而震惊天下。英国随即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功败垂成。
如今,在距离虎门不远的广州,也正在发动一场禁烟运动。这次禁的不是鸦片,而是香烟。成败与否,同样关乎中国人的健康乃至生死。
烟草的危害众所皆知。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全世界十种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中,与烟草相关的就有六种。中国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达上百万之多。而同时,控烟之路也步履维艰。烟民顽强地与控烟执法者周旋,利益相关者找出种种借口逃脱执法。
如今,为履行我国政府在2003年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控烟或者禁烟正在中国重新成为热点。借助于各项大型活动的推动,北京、上海等地都先后订立了控烟条例。
作为2010年亚运会的东道主,广州也酝酿着启动新一轮的控烟行动,希望创办一届"无烟亚运"。目前《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一次审议,正在等待二次审议。但在新的控烟条例的制定和审议过程中,争议也随之而来。
争议一:控烟条例侵犯个人权利?

2009年8月18日,行人从上海市江苏路上一家贴有禁烟标识的商场门前经过。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荧幕上,一个小姑娘奔向警察叔叔,惊慌地要求帮助:"叔叔,我爸爸很惨啊!"警察无奈地低下头,沉默不语。小姑娘失望地转身,跑向另一位警察哭诉:"我哥哥就快要被烟杀死了!"警察看着她,脸有戚色,但仍然不采取行动。小姑娘奔向一辆救护车,喊道:"我妈妈快要喘不过气来了!"救护人员恍若未闻,救护车呼啸而过。此时,画外音传来:二手烟能杀人,如果再不立法,没人能救我们。
这则香港宣扬控烟立法的公益广告立场鲜明:如果没有修法过程中社会共识的凝聚,如果没有法律详细规定权力义务,如果没有法律的威严来保证控烟,执法人员就会无法可依,烟民就会无人去依。>>>>>>阅读全文
争议二:吸烟区还有必要吗?

上海市武宁路上一家电器商场内的禁烟标识十分醒目(2009年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从全国各大城市包括广州已经通过或者正在审议的控烟条例来看,大多允许在餐馆和歌舞娱乐场所一类地方设立吸烟区和非吸烟区。据立法者解释,这种做法是为了减少对餐饮娱乐场所生意的影响,降低执法的难度。不过,这种近似妥协的做法却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尹慧儿介绍,香港从2007年开始施行的控烟条例规定禁烟区范围已扩大至所有食肆处所的室内地方。开始时,食肆的老板们也抱怨生意将会大受影响。但在新控烟条例施行两年后,食肆的业务收益增加了大约30%。可见无烟食肆并不影响生意。>>>>>>阅读全文
争议三:谁执行、谁受罚?

资料图片
控烟执法的困难世界各地皆然,中国尤甚。烟民在中国已经达到3.5亿人,执法人员与之相比捉襟见肘。再者,吸烟是一个临时性的活动,即使有人投诉,等到执法人员赶到现场,一根香烟早已只剩烟屁股,唯见烟雾缭绕。
因此,如何避免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控烟条例流于空文的覆辙、使控烟执法落到实处,成为舆论对本次控烟运动的关注重点。谁是执法主体、谁是受罚者,也成为争议的焦点。>>>>>>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