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6 10:04 南方报网
日前,记者接到灵璧县一位小学生家长的投诉,称当地一些小学校园存在这种“贫富班”现象,家长交钱的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不交钱的孩子就要去挤近百人一间教室的大班。小班教学质量更佳,且教室内设置空调、彩电、DVD等教学设施,大班则是拥挤不堪,设施简陋。(1月5日安徽商报)
将学生按分数高低划分归类,编成“快班”、“慢班”,好歹还打着一个“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号,名目也只是“快”、“慢”而已。如果说这样的分班已有违教育公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舆论的批评,那么令人惊诧的又是,灵璧这些小学竟然会走得更远。在这些小学眼里,教育也罢,学生也罢,统统都是商品,因此遂有了“富班”、“贫班”之分。比之于“快班”、“慢班”,“富班”、“贫班”的标准也简单多了,不论学习成绩好坏,只看缴纳费用多少。谁掏的钞票多,谁就进“富班”坐享优质资源,谁掏不起钱,那就只好进“贫班”将就罢。
谁出的钱多,就享受优质服务,这从一般意义上讲,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然而问题是这种等价交换不能移植到一切领域,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就决不能让钱说了算。如果把义务教育也交给“无形之手”,那么义务教育的宗旨及服务目标就会偏离,结果必然是“认钱不认人”,必然是嫌贫爱富、欺贫媚富。表面上看,学校设“富班”、“贫班”,明码标价卖钱,谁愿进“富班”谁就掏钱,是卖买双方的事。但是不能忘了,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是属于公众的,谁也不能将它“私有化”。
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在学校中体现出来。如同报纸的一个版面会同时刊登农民工遭遇工资拖欠的报道和某个富豪榜发榜的新闻一样,眼下的学校每天也都在上演着学生之间贫富对比的“生活情景剧”。学校当然无法把富学生变成穷学生,当然也无法把穷学生变成富学生,但是学校却不能为贫富差异推波助澜,刻意凸显贫富差异的鸿沟。这是学校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学校应通过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评判标准,使孩子以平等的学生身份在平等的心理起点上起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灵璧这些小学不仅能够做到、应该做到的却不去做,而且还在南辕北辙。
学校是社会的道德高地,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贫富分班”,不利于教育和培养人,既不利于“穷学生”,同样也不利于“富学生”,因为它既伤害了“穷学生”的自尊,又助长了“富学生”的优越感。在一个刻意以钞票作尺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刻意张扬只要有钱就能随心所欲的学校中,“穷学生”、“富学生”的价值观都会被扭曲。这个道理就叫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灵璧这些小学,你们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