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人品账户”的道德尴尬
2010-01-04

 

    你能想象道德像存款账户一样可以被精确计量吗?在辽宁省沈阳市的雨田实验中学,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人品账本”,里面记录着学生在该校“道德银行”里的存款情况:期中期末考试排名前三者可以获得2元“人品币”;不按要求穿校服者将会被扣除2元“人品币”……

    事实上,此举并非该校首创。随便在网上一搜,可以搜出很多类似的做法:长春安阳小学的“未成年人道德银行”;江西遂川的“中小学道德银行”;而上海交大也曾以“人格证书”来评定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人品修养。

    高尚的道德是社会和谐文明的基石。道德银行、“人格证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前社会对于美好道德的崇尚与需求。毋庸置疑,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核心。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新思路,引导、培育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不论是“道德银行”,还是“人格证书”,初衷不外乎是借助一种利益机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这样的驱动机制对于提升道德素养是有益探索,还是会让孩子们误入歧途?

    2004年6月16日,安阳小学四年三班的学生魏爽在展示她的“道德银行”储蓄存折。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初中生争当“道德富翁”

    “你真有钱,我银行里还是负数呢,得想办法赚回来。” 看到自己“人品账户”里的存款比别人少,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初一三班的学生小宁对自己的同班同学说。

    用一种虚拟币可以“赚回”道德,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雷”。

    辽宁省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就制定了一套《人品储蓄明细及要求》。该校100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有一个“人品账本”。在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人品币”的形式被量化。>>>>>>阅读全文

    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尴尬

2008年3月28日,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的“小储户”在展示他们的“道德存折”。

    美好的道德操守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雨田实验中学向媒体介绍,设立“道德银行”制度的初衷是试图以一种游戏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加以规范:扣了“钱”,还能通过主动申请做好事的方式把“钱”赚回来,让孩子们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接受学校的管理,逐渐懂得付出与收获的意义所在。>>>>>>阅读全文

湖南“道德银行”储蓄卡有了新版本。余志雄摄

    如何提升当代学生的道德素养

漫画 付业兴

    道德教育与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品币”、“人格证书”等新事物的初衷是美好的,一改学校只认成绩、忽视德育的做法,值得肯定。但症结在于,将人品这一抽象事物量化,是否能起到提高当代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安徽省著名社会学家王开玉表示,用“人品币”的多少来评判学生的道德修养,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激励、竞争的机制,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但用“人品币”这种形式来衡量学生道德的做法过于简单化。>>>>>>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