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09:01:22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2004年6月16日,安阳小学四年三班的学生魏爽在展示她的“道德银行”储蓄存折。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初中生争当“道德富翁”
“你真有钱,我银行里还是负数呢,得想办法赚回来。” 看到自己“人品账户”里的存款比别人少,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初一三班的学生小宁对自己的同班同学说。
用一种虚拟币可以“赚回”道德,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雷”。
辽宁省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就制定了一套《人品储蓄明细及要求》。该校100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有一个“人品账本”。在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人品币”的形式被量化。(12月19日新华网)
按照学校制定的人品储蓄制度,不同的行为对应不同价值的“人品币”。当学生的某些不规范行为降低了人品账户的“存款额”,该生可以通过为学校打扫卫生、帮助同学等行为,“赚回”相应的“人品币”,从而增加自己的“道德账户余额”。

漫画/张建辉
然而,将人的道德精神追求置于功利化的计量之中,是培养了真正的“道德富翁”还是将道德拉下了水?此举引发了舆论的广泛争议。
有网友对这一做法表示认同:道德银行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实践,尽管形式上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我们应该对这种尝试给予宽容和理解。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说:“既然可以通过做好事的方式对错事进行补偿,那么是否意味着那些好事‘存’得多的同学,以后做错事就可以肆无忌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