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不能让公信力“潜水”
2009-12-28

2009年12月25日 11:02:02  来源:人民日报

    即将举行的福建福州市水价听证会近日遭遇质疑——从公开征集的消费者中随机选取的8名消费者参加人、3名旁听人,只有一人愿意公开身份,其余的10个人选择了“潜水”。

    在此之前,关于听证会的各种消息引人关注:宁夏银川市水价听证会,据听证代表披露,支持涨价的代表能够获得充足的时间发表意见,即使超时主持人也不会终止,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发言时,往往是刚过5分钟就被提醒时间到了;甘肃兰州水价听证会,讨论的是水价该不该调的问题,但会议给出的两个方案是一个涨3毛,一个涨4毛,结果可想而知。

    听起来这像是一个悖论:以公开、公正、透明为特色的听证会,反倒引来“不透明”、“不信任”的质疑。

    这种“不信任”并不是一开始就产生的。事实上,起初,人们对听证会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听证会,能让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从而让民意引导决策。随着听证会的普及,人们却发现有的“听证会”只是“听”而不“证”。在一些地方或是垄断行业,涉及公共利益的听证会往往流于形式。听证会上,常见的景象不是各方声音交汇、各方观点讨论,而是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

    听证会的“不透明”,最终会让公众质疑听证会的真实性,以至于会形成一种基于惯性的“社会不信任”。舆论对北京水价听证会的追问就是这一惯性思维的典型体现。实际上,为了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开透明,北京市发改委不仅公布了听证会代表的名单,广邀媒体旁听,还将听证会挂到网上直播,但对听证会的结果,依然有不少公众表示质疑。

    听证会的尴尬,说明人们不但关心某一个行业的经营情况,而且也对听证会制度本身抱有更多的期待。设立听证会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决策民主,让决策更符合民意,流于形式的听证会,既无法维护公共利益,又会让公权力的权威受损。

    因此,改进和完善听证会的相关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把听证会的“公开透明”当作谋求公众利益最大化的渠道,才能得到公众信任。人们要确认的不仅是维护公平的程序,还有捍卫公共利益的决心。(常 宁)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