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5日 09:42:17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突破3亿。网络作为当前最开放、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平台,成为网民表达诉求、参与社会热点评论和公共事务管理最方便、快捷的渠道。当前,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民意表达和政府及时掌握民意的通道,网络舆论的力量也从虚拟走向现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以"5.12"特大地震、上海钓鱼执法等灾难和事件为例,无数热心、负责任网民的个人表达,通过网络平台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或引导、汇聚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或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纠正,彰显了网民的社会责任。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李红表示,在看到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加以过滤和控制,不对网民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行为加以引导,势必使大量网民都深受其害。在当前网络参与者基数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舆论真实性、可靠性遭遇的干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培育每一个网民的虚拟社会法律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已是一种非常迫切的需要。在追求网络物理安全的同时,如何确保虚拟网络的舆论公信力,是摆在管理者和每一个希望在网络上寻求自身利益满足、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网民的共同话题。
就在兰州城市学院"血案"事件处理的同时,甘肃省白银市一家公司解聘人员因对公司不满,自2008年5月以来连续多次在国内网站上冒充公司主要负责人发布虚假产品信息,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被依法予以行政拘留。
联想今年在网络上发生的"艾滋女"等诸多热点事件,这些虚假信息由于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基于虚假信息的网络舆论,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有关专家表示,这些事件中已经暴露出对网络舆论的恶意引导和利用的苗头。
尽管这些网络"热点事件"终究会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任何一次不负责任的发帖或恶意发帖,都是对网络舆论公信力的损害。长此以往,必然会压缩这一公共舆论平台的发挥空间。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把相关工作前置,做得更早、更快、更好。